第146章 我有一策(2 / 2)

秦瑜摇头:“陈大人大可不必,你要是想要上报就说是你和郑大人一起商议出来的吧!我一女子现在闹出的事实在是太多,这个功劳不要也罢,我在再提醒一下你们,大旱之后准有大涝,要是朝廷采用了以工代赈,那就该趁河坝水库河道沟渠干枯,该加固的加固该加宽的加宽,该疏通的疏通,至于其他的你们就自己看着办吧!”

秦瑜觉得自己说的提醒的已经太多了,至于两人能办成什么样,那也就不关她的事了,所以两位大人再次拱手离开,她就没有再挽留。

陈明轩出了书坊斋并没有第一时间返回安南城,而是和郑永才一起去了安南县衙,两人在县衙和县丞,主簿,县尉以及典史、巡检共同开了一个会,商讨了一下接下来的应对旱灾的办法和部署,探讨完陈明轩救骑着马快速返回了府城。

这里简单说一下:在古代一个县衙除了县令的职位划分

1. 县丞:县令的副职,协助县令处理政务。

2. 主簿:负责县衙的文书工作,管理档案和记录。

3,县尉:负责全县的治安和军事事务。

4. 典史:负责县衙的总务工作,管理县衙的财物和后勤。

5. 巡检:负责全县的巡逻和治安工作。当然后面还有驿丞、儒学教谕、阴阳学训术、医学训科这几个就不赘述了。

同样的陈明轩的安南知府,除了他这个知府外一样有

1. 通判:通判在知府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知府有监察之责。

2. 同知:同知为知府的副职,分掌地方盐、粮、捕盗、江防、河工、水利以及清理军籍、抚绥民夷等事务。

3. 判官:判官是地方长官的僚属,协理政事.....等等一共21个职位,这里就不叙述了。

陈明轩策马疾驰回到府衙,随即召集幕僚,再次召开紧急会议。经过长达一个时辰的商讨,终于制定出了一份详细的计划。会议结束后,二十名差役奉命携带府衙盖章的以工代赈文书,骑乘快马,迅速出了府城城门,分赴安南城下属的二十个县,传达府城的政令。

同时又是一封密信通过八百里加急的方式快速朝京城送去。

自此“以工代赈”这四个字便被载入了大乾王朝的史册,“以工代赈”被大乾皇帝定为了大乾朝的一项基本国策。

其实以工代赈最早出现在明朝时期,朱元璋曾推行过“鱼鳞图册”制度,通过组织农民修筑水利工程等方式,解决了大量灾民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当然以工代赈被普及实施还是中国政府于 1984 年开始实施的一项扶贫政策,旨在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和基础设施建设来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具体的就不阐述了.....

秦瑜直到下午才离开安南县回到坪西村,同时带回来的还有李老二和李老三,他们都被部曲们打包了塞进了马车里,拉回了坪西村扔进了一个院子等到晚上他们会被部曲带到另外一个地方,和前几日抓的人一起,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去为秦瑜开荒。

要知道皇上可是赏赐了秦瑜千亩土地,这些土地还包括有荒山荒地,秦瑜正愁没人帮忙开荒呢,这不李家就派人来了,秦瑜怎会白白养着他们?她每天不光不给他们吃饱,还得给她干活,老受罪了!

喜欢大乾第一才女请大家收藏:大乾第一才女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喜欢大乾第一才女请大家收藏:大乾第一才女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