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汉律(1 / 2)

大汉储君 青春唤不回 242 字 3个月前

“盈,听说高粱侯死了?”刘太公声音颤抖问道。

当看到刘盈点头的时候,刘太公一声哀叹,“他比我还小几岁啊!”

没错,郦食其投靠刘邦的时候,就已经六十多岁,如今更是年过古稀。

按照当下的寿命来算,郦食其无病无灾走了,着实算是喜丧。但是偌大的长安城,谁也高兴不起来。

没有办法,郦食其这一死,标志着跟刘邦打天下的这帮老臣,开始逐渐凋零。

刘太公拉着刘盈的手,感叹道:“这么多人里面,唯独他和我的年纪差不多,会说话,又喜欢喝酒,以前经常来宫里和我聊天……从今往后,我又没了一个朋友啊!”

刘太公问道:“盈,高粱侯的后事怎么安排的?”

刘盈道:“大父,我和阿父商议过来,要把他安葬在长陵旁边,陪伴阿父。”

“长陵?”

“就是阿父的帝陵,我前些时候,陪着阿父看过了。阿父的意思,要在长陵两旁安葬功臣,他们君臣生死都在一起。”

刘太公想了想,点头道:“好啊,你阿父是个喜欢热闹的,有人陪着他最好……咱们刘家有这么大的基业,都是群臣的功劳,你要对他们好一些。要让人知道,咱们刘家是有情有义的。”

刘盈点头,“大父放心,我已经让叔孙通给高粱侯上谥号,让他儿子郦疥继任高粱侯,还增加了三百户食邑……再有,他兄弟郦商也回京崩丧,阿父打算让他入禁军,统领兵马。”

刘太公点了点头,很是满意。

“大父身体不好,没法送高粱侯了,你替大父好好安慰郦家吧。”

刘盈一一答应,然后才送太上皇休息。

接下来的几天,刘盈四处奔波,不是去未央宫,就是去郦家,还跑了好几次长陵……总算将一切安排妥当,可以喘口气了。

可刘盈刚刚坐下,就看到萧禄匆匆进来,他的脸色很难看,刘盈顿时咯噔一下。

“发生什么事了?”

“我阿父……”

“你阿父怎么了?”刘盈声音都在颤抖,他生怕萧何也出问题,那样一来,大汉的天下可就倒了一半了!

“阿父他操劳过度,今天早起昏了过去,他不许我们说,只是略休息,又去操持公务,我怕他身体撑不住,故此才来拜见太子。”

刘盈深吸口气,却也不敢等闲视之,稍微坐坐,就起身道:“你陪我去相府,看看师父。”

刘盈来到了相府,步入正堂,老远就看到萧何埋首公文当中,一份份批阅。

“把齐地的公文拿过来。”

刘盈将一摞公文递过来,萧何低着头接过,下一秒猛地抬头,见是刘盈,稍微怔了下,苦笑道:“太子知道了,都是禄那个竖子!”

刘盈顺势道:“师父,您老人家可要保重身体,大汉朝离不开您。”

萧何只是笑笑,没说什么,指了指旁边的座位,刘盈坐下。

萧何才道:“我原本主要打理关中、巴蜀的事情,自从前些时候,赵地归入朝廷直辖,政务就多了许多。如果再把齐地、楚地也算上,纵然累死,我也忙不过来……还有燕地,如果建立军镇,只怕事务更加繁琐。太子,你要有安排才是。”

萧何很坦白,大一统这三個字固然没错。

但是落实起来,可是不容易。

就像萧何讲的,关中、巴蜀,秦国故地,他可以游刃有余,把赵地、梁地算进来,他就吃力了,如果再有齐、楚、燕地,繁杂的政务,足以将萧何压垮。

这就不是一个人能负责的。

“师父,阿父已经让王陵进京,有他在,或许会好一些。”

萧何摇头,“王陵固然不错,但他秉性耿直,未必能够游刃有余……太子,伱对这相位,可有什么想法?”

刘盈怔了怔,只能道:“师父,您娴熟政务,天下无双,应付起来,尚且左支右绌。我怕日后的丞相,远远不如您,国事会更加烦乱。”

萧何点头,“太子,你的意思?”

刘盈顿了下,“师父,我想过,如果能采用群相理政,或许会好一些。”

萧何很认真道:“你打算怎么安排?”

刘盈道:“若是能把相位一分为三,首相总揽政务,左相负责草拟公文,右相负责拾遗补缺……三相并立,共同分担政务,或许会好一些。”

萧何稍微想想,“这也是一个办法,只是既然三相并立,就不免争斗,更要天子能居中调节,从容安排。”停顿一下,萧何笑道:“我却是忘了,太子最善于这种事情,确实是个好办法。回头我跟陛下上书,让他安排人选。”

“师父,这事不忙,您老人家用不着着急。”

“不!”

萧何用力摇头,“太子,这种事情我提出来最好,毕竟我是大汉第一个丞相。我力有未逮,提出建议,理所当然。若是形成惯例,再想更改,就会麻烦许多。”

83中文网最新地址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