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大嘴传媒与明日之子(1 / 2)

《行而不辍》空降各国专辑销售榜单的事,引得一众媒体争相报道。

一张纯华语专辑,在非华语区创下了各项记录,每一次突破,都是零的突破。

虽然这些记录之于陆远不算什么,但对于华语乐坛,却是意义非凡。

或者说,对于那些追求热点的媒体来说,很重要。

是以,公关部的外联电话,几乎被打爆了。

陆远的采访是出了名的难约。

除了专辑发售、电影上映之类的宣传期,其他时间,他几乎很少主动曝光自己。

在一众媒体中,《当代歌坛》博得头筹。

说起《当代歌坛》,它几乎见证了内地乐坛的辉煌与衰落,94年创刊,正好赶上了华语流行音乐的大爆发。

内地的毛宁、王霏、杨钰莹、娜英,香江的四大天王,再到周林陶王,以及超女快男。

然后,时间来到15年,《当代歌坛》停刊。

在某种意义上,华语乐坛的发展曲线,也是《当代歌坛》杂志的发展曲线。

从最开始的专业类乐评杂志,一步步发展,逐渐成为主攻青少年的八卦杂志、偶像杂志。

《当代歌坛》本来有机会发展成华夏的《滚石》,但偏向青少年受众,让杂志渐渐沦为了八卦杂志。

其实,当代歌坛改变路线,不完全是内因,大部分还是因为市场导向。

专业类的评论杂志,不是不会。

而是受众太低。

杂志靠什么赚钱?

靠销量!

靠广告!

没有销量,既没有销售收入,也没有广告收入。

因此,《当代歌坛》最终活成了八卦小报的样子。

而今,受网络新媒体的影响,《当代歌坛》的销量进一步下滑,哪怕它选择拥抱不受主流待见的选秀歌手,也改变不了江河日下的命运。

就在这时。

陆老板背后的晨星基金,向《当代歌坛》背后的母公司魔都大嘴传媒抛出了橄榄枝。

其实,陆远一直有意创办一家音乐类杂志,兼顾通俗性和专业度的那种。

他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国内也能诞生一家权威性的音乐杂志,一份权威性的音乐类榜单。

一如阿美瑞卡的《公告牌》。

即使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他也想要尝试一下。

来都来了,终归要留下点什么吧?

至少给华语乐坛保留几分火种,给那些独立音乐人一些发声的渠道。

如果换做是十年前,大嘴传媒肯定会毫不犹豫的拍掉晨星基金递来的橄榄枝。

毕竟,那时的《当代歌坛》如日中天,号称华夏版的《滚石》,每一期的销量都能破百万。

不差钱。

也不缺影响力,哪怕是四大天王级别的歌手,也不敢忽视《当代歌坛》的专访。

然而,花无百日红。

现今的《当代歌坛》每况愈下,其背后的母公司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

如何生存下去?

陆远投资《当代歌坛》是王忠军牵的线,上市在即的华艺,意气风发,颇有些民营电影公司话事人的味道。

前不久,华艺兄弟跟《看电影》杂志创始人‘三木’达成合作,成立了三木工作室。

三木不止是《看电影》的策划人,也是NBA授权杂志《灌篮》的创始人之一。

而《看电影》、《灌篮》、《当代歌坛》背后的母公司,都是同一家。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