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指点(1 / 2)

风流大宋 林二虎 6700 字 1个月前

小半个时辰后,杨应询换成了普通士人的打扮,在衙门大门处,便看见了此时一身商人模样的秦刚,身边带了两个倭人护卫,这倒也算是河北常见的大商人派头。

“仲谋正好可以做我的账房,咱们去跑一趟北面的生意!”

“北面的生意……”跟在秦刚后面的杨应询,虽然嘴上没有问详细情况,但在心底却一直琢磨着这句话的背后含义:很明显,绝对不是简单正常的生意。

此时还是冬日,河北大地冰雪未消,一行人沿着目前已经相当成熟的沧州南北商贸大道,一直向北,目的地却不是偏西一些的小南河寨,而是直奔最靠近黄河北流入海口的泥沽寨而去。

泥沽寨虽然与天津寨隔河相望,但是由于之前众所周知的原因,宋军只敢把军寨修在了距离河岸还有五六里的地方。

最近,由于天津寨实际贸易量的大幅增长,而且生意机会也不断地增多,所以那里虽然并非是朝廷认可的榷场,但也止不住胆大的商人为此勇闯禁区。

当然,因为也有了秦刚嘱咐过的纵容,泥沽寨的守军对此便装聋作哑,致使这里的商道已经渐成气候。

大家行到了河边,此时河面冰冻甚实,一条草袋铺就的便道直通对岸。而秦刚他们一行便就由此过了河,对岸偶尔路过的辽军游骑看到了商人打扮的他们,竟然也是熟视无暏地远远掠过,居然也不会前来过问一句。

看到这一切的杨应询,不由于内心暗自意外:想不到泥沽寨这边的情况,竟然已经成了这样子了吗?

一行四人很快便进入了天津寨,而更令杨应询惊讶的事,既不是这处墟寨的规模之大与人气繁盛,也不是在天津寨可以随便见到的宋人、辽人、高丽人甚至是倭人之间的和睦相处,而是他们一行在这里的畅行无阻以及最终前往一家商栈时的轻车熟路。

以他最基本的经验与常识来判断:秦帅守应该是这里的常客。

商栈里的看店伙计看见了他们后,立即快步迎上来,低头对秦刚轻语道:“客人已经到了,正在里面等着。”

秦刚点点头,便由此人引路,进入了商栈的后屋。

穿过里面曲曲折折的走廊,走到了一间十分隐蔽的房门面前。此时引路的人便告退,秦刚就让倭人留在门外走廊上,只带了杨应洵推开了大门。

大门牵动了房内的铜铃,发出了极其悦耳的清脆之声。

屋内之人却是正在抚琴奏曲,听到了铃声之后,便顺手抚出了一串复杂的花式旋律后,停下了手,抬头冲着秦刚点头笑道:“秦兄来迟,今晚可得罚酒三杯!”

秦刚哈哈一笑道:“上回喝倒了耶律兄,这次可是想扳回一次么?”

听得秦刚的称呼,杨应询更是心惊,称呼对方的姓为耶律,此处又在辽境,而前来会面的此人岂不就是……

也许是不想让杨应询再胡乱猜想,秦刚便直接开始介绍:“这位便是大辽国南大王院详稳司都监、兼南京道兵马统军使耶律宁!”

杨应洵已经开始石化、思维迅速陷入了无比的混乱之中。

秦刚却是笑着继续向对方介绍杨应询:“这位是大宋高阳关路安抚使司的勾当机宜文书杨应询杨仲谋。”

“哦!那我在来之前已经听说了,秦兄这次可是又是高升,做了高阳关路的安抚使了,可喜可贺啊!那这位杨机宜一定就是秦兄现在的手下得力助手了啊!”

“高升算不上,待的地方还是沧州,只是做了这安抚使之后,操心的事情很是不少。”秦刚欠身在耶律宁的对面座位上坐下后,却是半是解释半是埋怨地说着,同时又指了一下杨应询道,“耶律兄的情报如此准确,想必也是明白杨兄的这个机宜文书是做什么的吧?”

秦刚的这句话,倒是把杨应询的紧张情绪再次调起来了。

因为前面听到秦刚介绍他的身份时,他就想着没能阻拦一下,提个机宜文字也好啊,却暴露了机宜文书这种专门负责谍报的身份,这可是让他接下来如何在应对面前的这位辽国的统军使官员啊!

“在下当然清楚,杨机宜应该是负责你们大宋这边的情报事务的。”

“正是!”秦刚却是一脸神秘地稍稍压低了声音,继续说着让杨应询心惊肉跳的话,“这次我带杨兄过来,便是因为他那里搜集到了相当重要的渤海人情报!却是对耶律兄大有用处。”

“哦?”耶律宁一下子便被这个话题勾起了兴趣,却是转头看向杨机宜,问道:“想不到杨机宜如此的好手段,身在沧州,也能打探到辽东那里的情报。”

杨应询此时的脑筋依旧是晕着的,只能啊啊地应付着。

“我想先问一句,耶律兄如今在南京道过得是否舒心?”秦刚却又问道。

“唉!”耶律宁一听此话,立刻出现了一副苦大仇深的表情,叹着气皱起了眉头,“秦兄你是知道析津府的这两尊大神:要论契丹人的蛮横,我是狠不过萧得里底这个奸贼!但如果是搞你们汉人的权谋,我又绝对不是李宁一这个汉……狗的对手。”

“没关系,李宁一的确是条汉狗,这个叫法没毛病!”秦刚笑笑安慰对方,示意他继续说。

“总之,在南京道,有了这两个恶贼在旁膈应,这官做得着实是郁闷无比!”耶律宁总结道。

“我当然知道耶律兄的雄心大志!”秦刚笑眯眯地说道,“同时更是深知这南京道绝非你等耶律子弟建功立业的佳地!刚才你提的这两人都是小事。所以我们宋人才会有一句俗话叫作:树挪死,人挪活!”

“秦兄的意思,是建议我换个地方?”耶律宁说话间,便把目光投向了杨应询,“是去辽东?”

被他看着的杨应询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只能故作镇定地点头微笑。

秦刚这次也没提前讲清楚任何话,就把杨应询带来到这个地方,也是想看一看他的临场反应能力。

一直到了目前为止,对杨应询的感觉还是相当不错的,所以这时也就立即接过了话来:

“正是,辽东的形势,不知耶律兄可否基本清楚?”

“那是当然,渤海人作乱,东京道调集八万人大军平叛,居然围城不利,反被击溃。若非渤海叛贼再次进攻辽北时被我女真人的部落军所击败,辽东形势恐怕早就已经糜烂不堪了!秦兄让我在这个时候去辽东,当真是认真的?”耶律宁很是迷惑。

“哎!我们宋人还有一句俗语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听过么?”见耶律宁点头之后,秦刚又道,“还有一句话叫:富贵险中求!说的便是这个道理。第一,辽东战火遍地,各地民众遭殃,凡有志之士岂可因此事有险而袖手旁观乎?”

这第一点就迅速抓住了耶律宁的心意,令他不住地点头称是。

“第二,辽东局势糜烂,乃是朝廷用人需人之际,耶律兄此时挺身而出,岂不正是显得自己高风亮节、大公无私乎?”

这点似乎更有道理,很令耶律宁心动。

“第三,辽东正是战时,宵小之徒避之不及,耶律兄若是前往,也算得上能躲开这些烦人的掣肘与干扰,不就正好是可以大展拳脚的良机与良地乎?”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