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章 四郡响应(四)(2 / 2)

季汉当兴 军师中郎将 3292 字 4个月前

话说姜维为何在此,原来之前姜维与梁绪等人被拒城外只好到乡下暂居,过了几日魏延大军抵达冀县城下,城内官吏见汉军枪戟如林、杀气腾腾,不敢与之交战。

又见刺史郭淮和太守马遵都弃冀城而不顾更加没有抵抗之心,于是城内吏民便请回姜维、梁绪、尹赏等天水头面人物推其为首开城投降,后来又派姜维、上官子修作为使者来见诸葛亮。

诸葛亮受了户籍图册,又见姜维、上官子修二人谈吐不凡,大为高兴,当即请他们坐下说话,详细询问天水的民政、兵事、风俗等情况。

一番交谈之后,诸葛亮对二人的才能很是肯定,心中寻思:“明之之前说得不错,这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皆不如,惟有明之略胜一筹。其人,凉州上士也。”

既得城池,又获贤才,诸葛亮的心情非常喜悦,旋即命人设下筵席为姜维、上官子修二人接风,并让二人先留在卤城听用,过两日与他一起前往冀城。

安定郡在广魏郡以北、陇山以东,领临泾、彭阳、泾阳、泾阴、阴密、乌支六县,郡治在临泾。此时,数万汉军攻入陇右的消息早已传遍安定全郡,诸县人心浮动、惶惶不安。

乌支县在陇山东侧,毗邻广魏郡,关兴大军收取了广魏三城,兵锋可以说已是直指乌支。在如此危急的形势下,乌支县令倒还是打算尽职守责,一面紧闭城门严禁进出,一面征召青壮助守城防。

可是汉军攻势凶猛、势如破竹,不仅百姓没什么战心,就连军士也多有逃走者,因此这位曹魏县令的举措效果不是很好。

之所以乌支百姓没多少抵抗之心,除了汉军势大之外,也有潜伏在城内的游卫一份功劳。他们暗中散播季汉乃汉室正统是来解民倒悬去除伪魏苛政的言论,挑动民意,纠合义事,准备伺机举事。

建安十六年到建安十八年,曹操、马超、杨秋互相征伐,反复在安定拉锯,从那时起安定百姓就领教过魏军残暴虐民的厉害,一直以来对曹魏都没什么好感。

因此当游卫府左副校尉邓彦来到安定见到本地游卫已聚起一股不小的力量后,立马决定举事响应北伐大军。

“邓校尉,这位就是杨条杨兄弟。”密室内。游卫府在乌支县的负责人曲尉班恒指着身旁的魁梧汉子说道。

邓彦抬头打量了杨条一眼,只见此人三十岁上下,身高九尺,孔武有力,端的是一条大汉,心中暗暗叫了个好字。

“某见过邓校尉。”杨条拱手行礼。

邓彦笑道:“杨兄弟不必多礼,大家坐下说话。”待三人落座后,又道:“早闻杨兄弟平生急公好义、专打不平,乃安定一等一的侠义之士,今日一见足慰平生啊。”

“邓校尉过奖了,某只是看不惯官府豪强欺压良善罢了。”杨条谦道。

邓彦点了点头,道:“伪魏苛政如虎、豪强如豹,安定百姓受苦久矣。如今我大汉王师北上征讨逆贼,就是来拯民水火、施行仁政的。”

“诸葛丞相爱民如子、科教严明、无恶不惩、无善不显,某在北地素有所闻。今大汉北上收复雍凉,某虽不才,愿效犬马之劳。”杨条抱拳说道。

邓彦赞道:“杨兄弟果真深明大义,邓某佩服。”又对班恒道:“都准备好了吗?”

“校尉放心,县寺和守军都有我们的人接应,杨兄弟手下的百余游侠业已埋伏在县寺左右,就等校尉一声令下,我等立即举事。”

邓彦颔首道:“好。班恒、杨兄弟,入夜之后,我等......”

是夜,在游卫府左副校尉邓彦的亲自指挥下,乌支城内的游卫联合杨条等百余义士骤然起事,一举攻进县寺,俘获乌支县令以下一众魏官,然后又迫使他们反魏归汉,成功将汉旗插在了乌支城头上。

随后邓彦命班恒暂任乌支县丞、杨条暂任县尉,掌握全县的民政和军事,聚合义兵,严守城池。至于他本人在功成之后,就又前往临泾等县,继续联络各县游卫和义士举事。

不久之后,安定除临泾和泾阴两县起事失败外,剩余三县尽皆起事归汉。如此一来安定全郡六县已有四县归属季汉,消息传出,汉军更加势大,雍凉官民愈加震动。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