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三章 国号国都(2 / 2)

仙侠版水浒 任鸟飞 303 字 27天前

明朝灭亡的前三年,河南就被李自成的起义军给占领了,淮河防线早就门户大开了,因此明末的时候明朝在淮河已经没有任何防守力量。

等到清军南下,一波就推到了长江边上。

没有长江到淮河这段缓冲区,你让南明怎么守?

所以,明朝迁都南京,换谁来,也守不住。

得说,明朝其实是有国运的王朝,因为朱棣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要不然,长江以北,明朝绝守不住,蒙古人迟早还得回来,说句不好听的,弄不好,朱祁镇叫的就不是大同的城门了,他应该站在长江边上叫南京的城门了。

你想想看,明朝都迁都北京了,这蒙古人、鞑靼部、土默特部,包括后来的满清,翻越长城来了多少次?

历史上,就连北京城,都被包围了三次。

这都城要是在南京,这不来的次数更勤了,跟逛自己家后院一样。

这种事,跟一个王朝是不是强大,皇帝能力高低,其实没有多大关系。

——那些统一了两原(中原和草原)的皇帝除外。

在古代,一个王朝所有的资源、粮食、钱、军队,必须要集中在皇帝手里,这个王朝才能稳固。

换句话说,这些东西必须得集中在王朝的首都,因为皇帝住在首都。

你不可能说,都城在南京,全国的钱、粮、军马都在西安,那谁在西安,谁造反。

江鸿飞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大元王朝,未来最大的敌人,肯定是来自草原上的金国、蒙古。

就算自己将来灭了金国、草原诸部连草原也一块统一了,那也得坐镇燕京,才治理草原,就像清朝一样。

这么说吧,明朝在山海关到嘉峪关的长城防线,最多的时候,投入兵力达百万。

这所有的后勤物资,要是都得从南京调拨转运,再去两千多里外的长城,这成本绝对是巨大的,哪个王朝也担负不起。

所以时间长了,长江以北必丢。

而都城要是在燕京,就不一样了,燕京离长城太近了,到长城都不到二百里,后勤运输线非常短,成本也自然就低,哪怕是去云地,也远比从南京去要近很多。

当然,近也有近的不好之处,那就是太容易受到来自北方的胡虏的威胁了。

为了防备这一点,江鸿飞下令,重建都城,修得城高水深,固若金汤。

江鸿飞的要求就是,有这座都城在,胡虏就算进入中原,也站不住脚。

要知道,满清在李自城投降以前,就曾经五次入关,可就是因为北京城的存在,他们才不敢太撒野,捞一票回去过一个肥年就完了。

而首都要是在南京的话。

满清第一次入关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打到长江边上,那时候,李自成还在驿站上班呢。

总之,为长远计,燕京是最理想的国都。

所以江鸿飞选择定都燕京,并在这里修建一座恢宏的皇宫。

建一座新城,哪怕是都城,其实也用不了太多时间。

真正难得是建一座皇宫。

毕竟,有时候建一座皇宫甚至需要十几二十几年时间。

老朱建的南京皇宫,就历经二十六年;

而朱棣建的北京皇宫,也耗时十四年。

江鸿飞这里,设计时,也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间。

要是等这座皇宫全都建完,少说也得用时十年八年的。

江鸿飞总不能等那么长时间再登基称帝吧?

所以,江鸿飞让人挑几座重要的宫殿先建着,边建边用,两不耽误。

虽然礼部的官员已经尽可能地将江鸿飞的登基大典搞得宏大了,可现有的条件和时间都在这摆着,不论礼部的人怎么装扮,也掩饰不了,江鸿飞是在一片工地当中登基称帝的事实。

对此,江鸿飞微微一笑。

世间哪有那么多尽善尽美的事?

在龙袍的选择上,江鸿飞没学宋朝,使用红色龙袍,而是选择了黄色龙袍。

宋朝使用红色龙袍,是因为宋朝是火德,对应的是红色。

而江鸿飞的大元王朝是金德,对应的是白色。

如果按照五德来选择龙袍,江鸿飞应该穿白色龙袍才是。

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白色常用于丧事和葬礼。

因此,白色龙袍是一种特殊的龙袍,只有在特定的场合才会穿着。

例如,在汉代和唐代,皇帝在祭祀天地时会穿白衮冕,在宋代则规定皇帝在祭祀先祖时要穿白衮冕或白龙袍。

有这样的传统在,江鸿飞也不好用白色龙袍当自己的常用龙袍,就只能接受礼部的建议要么选红、要么选黄、要么选黑。

江鸿飞对比看了看,黄色的挺好,就选了黄色龙袍。

虽说登基的地方糙了点,但该有的礼数,江鸿飞这里是一样都不少。

简而言之,一场恢宏地登基大典结束后,江鸿飞就正式成为皇帝了。

江鸿飞封高梁为皇后,王伦为太宰,萧嘉穗为少宰,许惯忠为枢密使,陈遘为同枢密院士,李纲为尚书左丞,李处温为尚书右丞,柴进为三司使,李应为三司副使,扈荣盐铁、蒋敬户部﹑陈康伯度支,公孙胜为国师,兵部尚书赵鼎,户部尚书仇悆,工部尚书孟康,礼部尚书萧让,吏部尚书张世,刑部尚书裴宣,御史台陈公辅,燕山府尹刘彦宗,其他文武百官皆有升赏。

接着,江鸿飞颁布特赦令:“除十恶不赦、违抗皇命及谋反者,其余罪犯,无论罪之大小一律赦免。”

随后,江鸿飞又颁布甄擢贤才令:“凡有一技之长,不局限文武,各类匠人,各类手艺人,各州县官员挖掘上报,大元朝廷酌情使用。”

最后,江鸿飞颁布赏田令:“对于境内无田之人,不分男女老幼,皆赏赐二亩口粮田。”

——加上以工代赈发下的田地,一家人的田地加一起,只要辛勤劳作,肯定能保证一家老小的温饱。

江鸿飞的这三道命令一下,举国欢庆新皇登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江鸿飞还特意颁布了一条限田令:“不论任何人,名下都不允许有超过一百亩的田地……”

……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