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 大辽真的完了吗?(2 / 2)

仙侠版水浒 任鸟飞 306 字 1个月前

双方在离燕京大概十里左右的地方,厮杀了一场,互有胜负。

朱武和贾夫人追上来时,见己方已经不可能再取得更大的战果了,下令鸣金收兵。

傍晚,萧干接到萧普贤女的命令,令他在燕京城外扎营结寨,收拢队伍,原地待命。

是时,天空灰暗无光,萧干凝望着黑沉沉的天空,心情很复杂。

萧干从军三十多年,哪打过这样的大败仗?

萧干扪心自问:“大辽真的完了吗?”

……

萧普贤女获悉萧干兵败卢沟河的消息后,很震惊,也很生气,她美艳的俏脸上满是铁青之色。

萧普贤女真是万万没想到,她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哥哥,竟然吃了一场这么大的大败仗。

这怎么可能?!!!

等萧普贤女勉强接受了这个残酷的事实后,又有一个难题困扰到了她。

按说,萧干打了这么大一场败仗,按照军法,应当处斩。

可萧普贤女哪能斩萧干,两人可是亲兄妹。

而且,萧干作战勇敢、战功显赫,按照军法处置他,肯定不合适。

再说,萧普贤女能获得北辽的最高统治权,主要就是靠萧干的支持。

可是,如果不处置萧干,军威何在?又怎么能服众?

萧普贤女犹豫不决无计可施,她问难得主动前来拜见自己的李处温:“四军大王丧师辱国,以太尉看,该如何处分?”

李处温知道萧干与萧普贤女的关系,遂替萧干辩解说:“其实,四军大王已然很厉害了,他对敌数倍其部人马,还给敌人造成一两万伤亡,也不算一败涂地。依臣看,不如让四军大王与大石林牙换一下,使我大辽十一曜大将集齐,摆出我大辽的混天阵,与梁山军决战,使我大辽置之死地而后生。”

居庸关离燕京城只有几十里远,一旦出问题了,萧干肯定能在第一时间率领居庸关的人马前来救援燕京城。

而且,李处温提议的用混天阵跟梁山军决战,也符合性格刚烈的萧普贤女的心思,反正,让萧普贤女就此认输,萧普贤女是极不甘心的。

萧普贤女连声称赞道:“太尉提议甚得哀家心意!”

萧普贤女随后让人起草命令:令萧干和耶律大石调换职务。

处理完萧干战败一事,萧普贤女和李处温来到元和殿,升登宝殿,会集文武番官,宰相李处温,左丞相幽西孛瑾,右丞相太师褚坚,统军大将等众,当廷商议。

萧普贤女说:“即目江衍侵夺边界,占了易州、涿州,如今又犯燕京,早晚必来侵犯皇城,燕京难保!汝等文武群臣,当国家多事之秋,如何处置?”

辽军兵败的消息,在燕京城里早已传得沸沸扬扬。

一众北辽的大臣实在没想到,萧干这次能吃这么大一个败仗!

甚至在有些人眼里,辽军似乎不堪一击!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他们这些人真得好好议一议,北辽到底是何去何从了。

见没人说话,李处温问刚刚从江鸿飞那里回来的萧容和韩昉:“你们此次出使水泊梁山,带回甚么消息?”

萧容听言,出列委婉地将江鸿飞想纳萧普贤女为妾一事给说了。

让人有些意外的是,萧普贤女听言,并没有动怒,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她已经知晓了此事的缘故。

倒是兀颜光等辽国十一曜大将、二十八宿将军听言,勃然大怒,他们纷纷道:“汉狗辱我大辽太甚,欺我大辽无人,气煞我也!”

兀颜光趁此机会冲萧普贤女跪拜道:“前者奴婢累次只要自去领兵,往往被人阻当,以致养成贼势,成此大祸。伏乞亲降圣旨,任臣选调军马,会合诸处军兵,克日兴师。务要擒获江衍等贼,恢复原夺城池。为我大辽、为太后报此羞辱大仇!”

萧普贤女等的就是兀颜光这番话,她说:“此乃举国决战,哀家许你等十一曜大将、二十八宿将军成立大晟府,招爱国勇士十五万,凑齐二十万大军,择日出城与梁山贼寇决战!”

兀颜光等辽国十一曜大将、二十八宿将军领命了之后,开始着手组建指挥机关。他们任命参谋官、书写机宜、勾当公事、管勾文字准备差使,统制、统领准备差使等机关人员一百多名,又选拔任用三省、吏部、户房等官员数十人。

大晟府作为保卫燕京城的一个临时最高军事指挥机构,在很短时间内,便在兀颜光等十一曜大将、二十八宿将军的领导下迅速组建起来,并开始高速运转。

同时,燕京城各主要街头上,很快便张贴出了一张张招募勇士的文榜。这些文榜都是以大晟府的名义发布的,引起了燕京市民的极大关注。

这次征招的对象没有限制,不论番汉,只要是忠于大辽王朝有武勇敢战之人,都在征招范围之内,希望这些武勇之人,看到榜文后能立即到大晟府报到。

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像萧普贤女和辽国十一曜大将、二十八宿将军主张力敌水泊梁山的。

以李处温为首的一大批文人所想的是,答应水泊梁山的条件,将萧普贤女嫁给江鸿飞为妾,用以换取燕京这数十万臣民的安全。

可逼自家太后嫁给敌人做妾一事,实在是好说不好听,萧普贤女又是一个刚烈的性格,辽国十一曜大将、二十八宿将军又叫嚣着要跟梁山军决战。

没办法,李处温只能召集韩昉等一大批主张投水泊梁山的人来他家商量对策。

李处温说:“我大辽屡与梁山军战,兵不获利。今江国公兵强马壮,又必收复燕云十六州,复汉人故地,难得而制也。我大辽,五京失其四,又有女真强敌在侧,不得江国公庇佑,必遭涂炭。且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其实,抛开萧普贤女和一些激进的辽人的感受不说,在这个北辽即将灭亡的时刻,水泊梁山的主张,确实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至少在这些心向投降水泊梁山的北辽大臣看来,是这样的。

所以,一众心向投降水泊梁山的北辽大臣,纷纷附和李处温的主张。

见众人同意他的观点,李处温又说:“只是太后性格刚烈,必不能听我等相劝,不如待十一曜大将、二十八宿将军领兵与梁山军决战之际,我等挟持太后纳城投江国公……”

……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