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24章 洗不白的李鸿章(下)(2 / 2)

现在还有的人吹,李鸿章和周总理是华夏近代最出色的外交家,听到有这么写的文章和视频,齐鸣都想给作者俩耳光。

拿李老头跟总理比,简直就是侮辱总理。

要不是左宗棠坚持,新疆都要被李鸿章送给法国人了。为啥清末那会儿,所有外国人,都喜欢指定李鸿章来协商谈判,八国联军的时候甚至指名道姓的要李鸿章。

还不是这老头好说话,加没下限。外国佬要求什么,李鸿章基本都答应。有时候为了自己利益,这老头卖起国家来那叫一个干脆。

甲午战争后,李鸿章提出了一个<联俄抗日>的主张,得到了清朝认可后,这老头就兴冲冲的跑到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

按照这份条约,黑龙江和吉林,基本上就成了沙俄的地盘。这份合约沙俄没费一兵,没开一枪,是清朝主动送过去的,简直就是世界外交史上的奇葩。

而合约之所以签的如此顺利,原因也很简单,李鸿章从沙俄回北京时,除了那份密约,还带了好几个大箱子,里头装了整整2百万卢布,算是他从俄国拿回去的特产。

这事儿被俄国外交部前副司长写进了自己的回忆录里,这位副司长对此点评道:在东方,良心有它的价钱。

华夏五千年,儒家提倡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在李鸿章这位晚清进士,中兴名臣眼里,终究没比的上那一袋袋的白银。

就这种德性,说他的外交能力跟总理媲美,简直就是在抹黑总理。

还什么晚清四大中兴大丞,帝国修补匠,到了今天,居然还有人觉得,这老头是替腐朽的清王朝背负骂名,简直可笑。

“你确定不要了?”

齐鸣再次晃了晃手上那张信纸,看向张奥。

张奥头摇的跟拨浪鼓一样,那眼神就跟看草纸一样。齐鸣又看向小龙,还不等他开口,小龙就已经摇头。

“行了,这么拿着也不方便,找家店,把这信纸封装起来。这古玩城里,应该有装裱的店。”

将信纸重新夹进书里,齐鸣拍了拍屁股起身。

张奥赶紧收拾了下那堆连环画,也跟了过去。

三人就近找了家店打听了下,很快就在3楼找到了家名叫吴记的老店,是专门做装裱的。

到店的时候,正好没什么人,店主是个70多岁的老人,慈眉善目的,看到齐鸣几人也是热情招呼。

看到齐鸣拿出的那几页信纸,老人除了赞叹了两句好字外,也没大惊小怪。

书画界有:三分画,七分裱的说法。不过齐鸣这就是几页信纸,又不是大幅字画,也就没那么多讲究,经过和店老板的商量后。

齐鸣选择了镜心得装裱方式。所谓镜心,就是将书信放在托纸后,直接用镜框封装,三封信,装进三个镜框。

做好了选择,老板便笑问道:

“小哥,镜心的话简单,2个小时应该就能完成。你是在这儿等着,还是出去逛逛?”

“那麻烦老板你了。我坐不住,还是出去再转一圈。”

齐鸣说完,朝着张奥使了个眼色。

小伙子脑瓜子很灵,一接收到信号,就装出副手疼脚疼的模样,开口道:“齐哥,我有点走不动,要不你们先去逛,我在这儿坐会儿?”

“嗯,休息好了,来找我们。”

店主人,人老成精,他们演的这点小把戏,是何用意,心里门清。但人家是客人,而且防人之心不可无,第一次来店里,谨慎点才是常态。

所以他不但没有生气,还很热情的招呼张奥坐下,还让店里学徒给他上了杯茶。

张奥也没客气,捧着茶杯,抿了两口后,就嬉皮笑脸的走到老板身边,看着他装裱着几张信纸,以此保证这几页信纸不会脱离他的视线。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