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3章 乾隆:农家乐审美(上)(2 / 2)

齐鸣本来是想点头说好的,却是感觉一只小手伸到了他的腰间,轻轻揪在了那处软肉上,这让他一个机灵,小心的看向了身边的女孩。

童欣晴和他对视一眼,粉色的唇角微微勾起,用只有两人听得到的声音问道:“怎么?你很想去?”

一见她这样,齐鸣近乎是秒懂,这估计是想歪了啊~但还真不好说,鬼知道那什么时花馆是不是正规按摩。

为了自己不遭罪,齐鸣只能用一种很怂的语气,向孙虎提议道:“虎哥,你去按摩,我陪欣晴去逛逛,2小时候后咱们在再这儿集合。”

孙虎怜悯的看了眼齐鸣,憋着笑点头同意了。

见他点了头,齐鸣又要了三个保镖,便朝外走去。这几个都是专业的保镖,一出酒店,就很自然的散开。

齐鸣和童欣晴就像是一对普通的情侣逛起了街。

1841年港岛开埠时,1842年皇后道落成,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这条街已经发展成了整个港岛最繁华的所在。

两人手牵手,混迹在人群里,漫步在街头,遇上童欣晴感兴趣的服装,小吃一类的商店,都会略作停留。就这么逛了将近一小时,街边一家工艺品店吸引了他俩的注意。

这家店的装修很是古风,门头上挂着老式的牌匾:拾遗轩。透过临窗的玻璃,则能看到花瓶等各色雕塑。

“走,过去看看。”

童欣晴拉着齐鸣的手,就朝着那儿走去。

“去你喜欢的地方就行。”

齐鸣知道这是她体贴自己,怕自己无聊,所以看到家疑似古董店的地方就要拉他过去,所以才这么一说。

但没想到,童欣晴却是直接用一句“你怎么知道,我不喜欢了?”把他给噎住了,不等他再说什么,就拉着他进了店里。

“欢迎光临!”

一进店,就有营业员笑着招呼。两人点点头,算是回应,而后就开始看起了东西来。

这家店的面积不小,差不多有小1百平,在这寸土寸金的皇后大道上,算是家大店了。至于主营的,则是以瓷器玉器为主。

尤其是瓷器,这老板似乎是对清朝瓷器情有独钟。清朝以前的就放了2柜子,但清朝的则是根据年代一个个单独分类。

康熙一个柜,雍正一个柜子,甚至就是慈禧都有一个专属的大柜子,齐鸣大致扫了样,这零零总总加起来,怕是不下2百件清朝瓷器。

光是看这储量,他就知道应该是假的没跑。用望气术一看,果然,十之七八都是假的,也就一些个民窑的应该是真的,但价值都不大。

不过有一说一,这些东西虽然都是假的,但都是高仿,至少像是童欣晴这类外人眼里,是肯定看不出的。

“好好看。”

童欣晴对着一件康熙年间的霁红釉玉壶春瓶,如是赞美道。

霁红釉瓷器,是朱元璋时期的开始烧造。因为朱元璋姓朱,朝代又叫“洪武”,朱也好,洪武的洪也好,谐音都跟红沾着点关系。

所以在洪武到宣德这一时期,红釉瓷极受推崇。

当时红釉瓷甚至被称作“千窑一宝”。而且由于红釉瓷,颜色酷似凝固的鸡血,所以得名鸡红。又因为红釉瓷是皇帝御用,而且多用于祭祀,所以被称“祭红”。

两者相结合,最后才有了“霁红”的名称。

但是谁家都有不肖子孙,从朱元璋的玄孙,明英宗朱祁镇起,老祖宗的喜好早就被他扫进了垃圾堆,红釉瓷自此算是退出了皇室贡品的清单。

这情况一直到康熙时期才有所改变,可能是优秀的人喜好也会相近,康熙皇帝对红釉瓷那是情有独钟。在康熙四十四年到五十一年期间,任命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督造瓷器。

郎廷极迎合皇帝喜好,花费大代价,大力气烧制出了一批红釉瓷。由于损耗极大,甚至在民间形成了“要想穷,烧郎红”的谚语。

不过到了今天,这句话已经被人忘记,收藏界公认的一句则是“家有郎红,吃穿不愁!”指的就是红釉瓷的珍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