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四章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2 / 2)

要不了多久,天下医家人才定然层出不穷,再加上遍布天下的医院,让无数医者为之心动的神医奖。

医家大兴计日可待,无人能挡!

“准!”

赵煦郑重点头道。

他任用范正的邪方变法大宋,并非是赵煦对范正无条件的信任,在大宋变法屡次失败的情况下,范正变法医家却屡出奇效,到底如何选择,他相信是谁都会知道如何选择。

如今范正再一次变法医家,让医家大兴之势无人质疑,再一次证明范正变法的成功,相信朝堂上下再无人质疑他相信范正邪方。

百官也不由一叹!

他们虽然看不惯范正的邪方,然而医家一步步肉眼可见的壮大,让他们无言以对。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曾经这个从来没有人当真的豪言,如今已经渐渐成为现实。

范正回到太医署,只见不少太医正在翘首期盼的看着他。

“官家已经同意扩建三京太医分局之事。”范正点头道。

“太好了!”

一众太医顿时欢呼不已,有了三京太医分局,整个大宋的医家必定人才辈出。

范正郑重道:“除了太医分局之外,范某准备在三京以及各大城市之中,继续开办医学院,并将各地的医学院改革!这一次我准备在医学院推行免费教育!”

“免费教育!”

顿时所有医者一片惊呼,何谓免费教育,很显然就是学医不花钱,如此一来医学院的所有负担就会落到了医家的身上。

“如果医学院推行免费教育,那医家负担的开支就太大了吧!”钱乙皱眉道。

虽然医家经过变法以来已经大兴,然而医家平时需要花钱的地方也会越来越多,如果再负担医学院的开支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范正解释道:“如今大宋国内已经渐渐推行全城教育,虽然当医者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然而面对考科举和当医者,世人依旧改变不了当官的习俗,所以医家想要争取精英人才,那就必须更进一步。”

“你准备用免费为医家争取人才?”

钱乙心中一动道。

虽然医家是靠一众医者才实现大兴,然而任谁也不能否定,如果没有范正、苏遁、和杨介这变法三杰,恐怕医家还会原地踏步。

医家想要发展,根本离不开精英的人才,甚至医家每一次医学的进步都是靠历代神医来推动,而上千年以来,医家出现的神医屈指可数,与其如此,那医家何不自己培养精英人才。

范正点头道:“医家虽然推行免费教育,但是所有医学生都要经过严格筛选,通过层层选拔,优中选优!最后只留下最精英的千人进入四大太医局。”

“科举考试!”

钱乙心中一动道,范正的此举和朝廷的科举选拔几乎如出一辙,不,医家的免费教育将会先科举一步,率先招揽人才。”

“不错!唯有如此,医家才能先行一步!”范正振奋道。

相比于做官和当医者,世人根本不用多想,几千年以来的官本位制度更是让天下对做官趋之若鹜,然而医者想要最顶尖的人才,那就必须有自己的优势。

“太医局扩建三大分局,学医全部免费!”

随着这个消息传开,大宋民间再一次掀起了学医热!

“学医非但学费全免,日后学成一旦加入医院,一生衣食无忧。”一个开封百姓将儿子送入医学院,不禁脸色自傲道。

医家有医坊和医老制度,再加上平时的薪水,足以让医者过上体面的生活,这对普通人来说是自己的孩子有如此前途已经是光耀门楣了,如今医家学费全免,更是让无数人怦然心动。

一旦学医,从稚童入学到工作,再到日后养老,皆无需操心,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行医,治病救人。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这句话再一次在民间被热捧,甚至被无数百姓津津乐道。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不过是医者为自己脸上贴金罢了!真正的医者哪有官员风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才是我辈读书人应有的志向。”一个书生冷哼道,根本看不上医者,一心想要考取功名。

一个开封百姓不以为然道:“天下谁都知道当官是好,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能当官,我大宋每年科举录取人数也算是历朝历代最多,三年一次的科举也不过二三百人。侥幸碰到了恩科或许还能再多录几个,你可知道大宋有多少医院,每个医院每年平均录用两个医者,那就足足上千人。”

不少人顿时沉默,三年一次的科举每次三百人,算下来每年也不过一百个进士,而医家每年录用的人数足足是科举的十倍,这样算起来,学医之路的确要比科举之路更加容易一些,更别说学医免费,学医的成本要远低于科举,这对普通百姓来说,学医才是最划算的。

“再说,平均每年中进士也就百人左右,还有恩荫求官之人,哪怕中进士恐怕也不能立即为官,更别说那些没有中进士之人呢?很多人一辈子都考不上科举!一辈子都是穷书生酸秀才,而医者没有进入医院,最不济也能开个医馆为生。”一个商户嗤之以鼻道。

这并非是商户被禁止科举,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而是根据目前医家和科举的现状,单论权力自然是当官待遇最好,然而当官录取的数量和医者相差颇大,再加上没有考中的代价中,科举的代价是最大的。

不少人暗中权衡,虽然依旧有人对科举趋之若鹜,然而却有相当一部分清醒之人开始对科举进行反思,科举穷尽一生,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旦上榜自然光耀门楣,但是有更多的人头花花白却依旧是老童生。

相比于科举,行医貌似一个不错的选择,一个顶尖的名医其收入并不比官员差。

而培养一个医者的费用更是远低于培养一个官员,这对寒门和普通家庭来说,很容易做出选择。

与其选择虚无缥缈的科举之路,还不如选择一片坦途的科举。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曾经这句话,仅仅是一句豪言罢了,而如今经过医家大兴,这句话渐渐的已经成了事实,至少,在目前的大宋社会,学医已经隐隐约约和科举相提并论的地步,至少是天下百姓的第二选择。(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