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变法青苗法(2 / 2)

“范大人英明!飞钱业务封顶百文,皇家银行赚取的费用不减反增。”飞钱监的官吏一脸敬佩道,虽然飞钱费用封顶百文,但是架不住使用人数多,飞钱的收入反而比之前多了一大截。

范正顿时傲然一笑。

飞钱费用大幅度降低,非但皇家银行收取的费用增加,更是直接促进民间商贸的发展,毕竟越多的使用飞钱,那就代表商贸越频繁,其所能带动的经济刺激远非这点飞钱费用所比。

随着飞钱业务的爆火,大量的白银被送入大宋皇家银行,随即被铸钱监铸成银币放入市场上流通。

“不够,依旧不够!”

银币由于其换算便捷、高价值,再加上容易分辨真假,一经现世立即引起了民间的热捧,铸钱监所铸造出来的银币根本供不应求。

“启禀官家,银币一经推出,供不应求,微臣认为应该继续加铸银币!”户部侍郎范纯粹迫不及待道。

“臣等附议!”

一众户部官员连连应声道。

无他!铸造银币实在是暴利,足足有一成利润,这一段时间,皇家银行铸造银币,户部可是受益匪浅,既然民间有需求,朝廷又能获利,急需钱财的户部自然力主加大铸造。

“范爱卿认为如何?”

赵煦微微点头,向范正询问道。

范正苦笑道:“并非铸钱监不想加铸银币,而是皇家银行所有的银子已经全部铸成了银币,已经没有银子了。”

“什么?又没有银子了?”百官根本不信道,如此多的商贾使用飞钱业务,每天都会经手大量的现银,怎么会没有银子。

范正摊摊手道:“别说是散银子,就连各地藩库的银元宝也全部都被熔炼成银币。”

“不可能!我大宋泱泱大国,不可能只有这么一点银子。”章惇不敢相信道。

经过铸钱监铸成的银币重量相等,统计其数量,就能估算银子的数量,按照朝臣的估计,目前所铸成的银币最多只占总银两数目的一成。

也就是说,至少还有九成的银子流落在民间。

“不错,天下至少还有九成的银两被百姓收藏,或许在宝库里,或许被埋在了地里,然而其不将其送到皇家银行,范某又能如何?”范正无奈道。

满朝百官不由陷入了沉默,更有人眼神闪躲,很显然藏起来银两的自然也有他们家族。

“不如官家下令禁止用银元宝交易,一律采用银元计算。”蔡京心中一动,提议道。

蔡京不愧是后世的奸臣,轻易的就找到了普通百姓的破绽,如今银元盛行,假银盛行,交易不变的银元宝已经没落,趁机禁止用银元宝交易,定然可以让一部分银元宝流落到朝廷手中。

范正摇了摇头道:“此法虽然有效,但是收效甚微,毕竟虽然禁止银元宝交易,但是银子本身就可以当钱花,但凡将银两藏起来的大多都是不缺钱花的之人,恐怕也不会轻易的将银元宝换成银币。”

百官不由颔首,别说是那些地主老财,就是他们也不会将已经藏好的银子轻易拿出来换成银元。

就在百官愁眉不展的时候,范正却话语一转道:“不过,想要让那些嗜钱如命的地主老财将钱财挖出来,换成银元也并非没有方法?”

“当真?”赵煦不由惊喜道。

满朝百官也都不信的看着范正,要知道对于那些地主老财来说,银子可是他们的命根子,又岂能甘愿交到别人的手中。

范正自信道:“此方乃是以利相诱!”

“以利相诱?”满朝大臣顿时大为不解道。

范正解释道:“那些地主老财将银子藏起来,一来是为了安全,二来是为了积攒家财,如果朝廷能够满足以上两点,还能让这些地主老财有利可图,就能让这些地主老财主动将银子送到皇家银行。”

百官眉头一皱,范正说的轻松,然而以那些地主老财的吝啬的性格,恐怕根本行不通。

范正朗声道:“民间什么地方藏钱更安全,无非是家中夹墙里、床头下,大树下、茅坑边,猪圈旁。”

范正说着,朝堂百官的脸色不由一变再变,很显然范正此言正中他们心中最隐蔽的藏钱地点。

“如今皇家银行准备变法青苗钱,除了发放青苗钱之外,还将会向民间收取青苗钱,活期年息三毫,死期年息两厘。”范正郑重道。

“何谓活期,何为死期!”赵煦大为不解道。

“活期就是百姓将钱财存入皇家银行,可以随用随取,而且皇家银行也会支付一定的利息,虽然年息三毫不多,但是总比放在手中安全,也能获得一定的收益。”范正回答道。

“那死期呢?”范纯粹大感兴趣道。

范正回答道:“死期就是将日子定死,也称之为定期,比如说,三月、半年、一年,或者三年五年。当然时间越短利息越低,时间越长,利息越高,一年期的死期利息是年息二厘,五年期的死期利息最多也不过超过三厘。”

“既然如此,我还不直接购买国债算了,国债的利息更高。”蔡京顿时嗤之以鼻道。

范正解释道:“死期相对于国债也有一定的优势,虽然死期的日期固定,但是并非固定不变,如果百姓急需钱,同意放弃死期利息,也可以按照活期的利息随时取出,而国债则不然,不到期限不会兑付。”

众人略微思索,活期灵活安全,定期利息高,又有反悔的机会,相比于国债,的确有不少优势。

“而且日后国债也不是随时都能买的,如今大宋的一千贯国债仅仅一个月就已经售空,其余日子根本没有过在售卖,再则日后皇家银行将会大量持有国债,一来是为朝廷快速提供钱财,二来,皇家银行也需要盈利,以支付活期和定期的利息,这样留给民间和百姓购买国债的机会就少的多。”范正坦然道。

百官嘴角一抽,朝廷发放的国债利息是三到五厘,而范正给民间青苗钱活期的利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死期的利息只有两到三厘,其中的差价可想而知,更别说还有青苗钱一分的利率。

“如果天下的钱财全部都集中在皇家银行,恐怕单凭这些收入,根本不足以支付庞大的利息。”蔡京质问道。

百官顿时眼神凝重,大宋民间的钱财何止百万万贯,如此庞大的数目,如果集中在皇家银行,那将会是何等的巨财!单单利息就会压垮大宋。

范正大手一挥道:“这有何难,如果存入的青苗钱过多,皇家银行则将趁机降低利率,如此一来支出就会减少,如果存入的青苗钱过少,皇家银行则会调高利率,吸引天下百姓存款,总之,皇家银行可以少赚,但是绝对不会亏。”

“可以少赚,但是绝对不会亏!”

百官仔细品味范正此言,不由感慨万分,以范正点石成金的手段,朝廷越觉得让范正主掌皇家银行乃是正确之举。

如此一来,皇家银行还真的是大宋的摇钱树,大宋冗费的顽疾或许有望缓解。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