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环球航行(2 / 2)

靖难攻略 北城二千 299 字 1个月前

“咕…咕咕……”

几乎在同一时间,当朱高煦他们趁着午后返回宫城时,大洋彼岸的郑和却疲惫的走进了石屋之中。

坐在床上,他可以听到远处传来的聚会欢呼声,也能依稀看到远处的篝火。

这里是东国的都城,而郑和白天刚刚结束了对东王阿荼的册封。

王任说的没错,这片大陆的几个文明国家确实很好说话,在见识了郑和所率的舰队及兵马后,阿荼答应对大明称臣纳贡,同时与朝廷进行朝贡贸易。

脚步声响起,郑和看去,果然看到了先后走进石屋的杨展与王任。

他们走进来后坐下,并将门合上,门口则是由没喝酒的明军将士守卫。

“那个阿荼也只是畏惧朝廷实力,你们留守东洲,不得不防。”

见他们坐下,郑和也对王任开口交代起来,王任也点了点头:

“我今天和他们翻译了称臣纳贡的事情时,我看他们表情不对,如果不是您带来的军队,估计他们也不会轻易答应。”

王任说罢,沉默寡言的杨展这才开口道:“东洲宣慰司驻扎的兵马不能少,等陈瑄他们到来,我与陈瑄他们乘船走东洋返回朝廷,和殿下建议一下。”

“最少要驻扎两个卫才能维持朝廷在东洲和北洲的威慑力,少一个都不行。”

杨展的话赢得了郑和、王任的认可,同时郑和也将目光重新投在王任身上。

“东国已经解决,北国(阿兹特克)按照你说的人口那么少,应该也容易解决,现在不容易解决的是南边的南国(印加)。”

“你确定南国有黄金?”郑和把自己最关心的问题询问出来,而王任不假思索的点头:

“肯定有,他们那里黄金饰品很多,淘金手段粗糙,如果没有大量黄金,不可能生产出那么多黄金饰品。”

“另外,我按照殿下给的矿图寻找了白银矿,发现南国境内确实有白银矿,而且很容易开采。”

“只可惜隔着大明洋,无法带足够多的人前来当地开采,加上不能和南国发生冲突,因此只能依靠南国的力量来开采银矿。”

由于南国武力孱弱,王任满脑子都是入侵南国的想法,但郑和却知道这很困难。

“最好不要!”郑和交代道:“当下朝廷的重心在西南和南洋,无法分心东洲。”

“况且东洲距离朝廷太远,难以控制,即便培养势力也极易割据。”

“还是按照殿下所说的,利用三国力量,在三国疆域内开采金银铜矿,解决国内钱荒问题。”

“南国手段粗糙不要紧,他们数百万人,而且对我们的商品都感兴趣,这就足够了。”

在郑和看来,大明距离东洲和北洲着实太远,而且这些地方不像南洋从两宋开始就有汉人南下。

大明在南洋起码有十几万汉人作为基本盘,但在东洲却什么都没有。

南洋对大明来说近在咫尺,可过去七八年时间里,大明才在原本十几万汉人的基础上,提升到了不足五十万汉人数量,更别提距离是南洋数倍的东洲和北洲了。

况且,随着新政推行,国内经济逐渐稳定,就连南洋、交趾的人口迁徙都开始困难起来,每年正常迁徙的人口数量不断下降,只能依靠推行新政,迁徙犯事富户来巩固海外土地。

这样的环境下,想要在东洲和北洲站稳脚跟实在是太难了。

如此想着,郑和揉了揉眉心:“好了,接下来几天我们先和东国的各个城邦进行贸易,结束后再前往北国,然后南下前往南国。”

“对了越国公……”郑和看向杨展,表情带着歉意:

“前往南国由我和王任就足够,东洲城需要你驻扎来接应下东洋舰队。”

“交给我。”杨展话不多的点头应下,曾经那个叽叽喳喳的大教场少年郎,早就“死”在了靖难之前。

瞧着他应下,郑和也渐渐放心下来。

不多时,众人散去,翌日清晨开始组织起来贸易,在东国国都外搭建了一个贸易市场。

由于航行距离太远,红糖等不易保存的商品早就被郑和贩卖了,能运送到东洲的,主要就是瓷器和成衣。

对于东洲三国,朱高煦给出的比较明确,为了让当地人接受大明文化,因此对他们是不出售布匹,而是只出售大明的华贵成衣。

当地比较热,那就出售清凉的衣物,总之要让他们穿上汉人的衣服,用上汉人的商品,潜移默化的文化改变对方。

不得不说,瓷器和成衣受到了极大的欢迎,毕竟历史上欧洲人凭着自己穿过的粗布麻衣都能和当地城邦部落交换商品,没理由更漂亮、更舒服的大明成衣不行。

除了瓷器和成衣,一些铁制品的农具、兵器也受到了欢迎。

对于贸易,郑和只收取黄金白银,以及大明所需的作物种子,还有橡胶、金鸡纳树皮等货品。

时间一点点过去,半个月时间里,东国的许多黄金与白银都被郑和赚走,但郑和也用橡胶和金鸡纳树皮贸易还回去一些。

这样来来往往,最后东国人认为郑和他们蠢笨,一些树皮都能换取美丽得体的衣服,郑和则是假装没有赚钱。

当然,贵族们也不是傻子,自家肉眼可见减少的黄金掩饰不了,但郑和说他没赚,众人也不能干嘛,毕竟他身后还站着五千名甲胄鲜明的军士。

见识过了王任等数百人的勇猛后,阿荼他们清楚知道这五千人代表什么,那是能摧毁东国的力量。

无奈之下,他们只能享受商品,抱怨黄金逝去。

好在郑和他们也不只是做买卖,他们在当地指挥东国人修建了许多水利设施,并将那些花费大力气从中东运来的耕牛送给了阿荼。

在赠送时,他们还展现了大明的农具,让耕牛犁开了土地,教导了他们如何灌溉、种植作物。

不得不说,王任帮他们寻找的新国都还可以,最少可以种植小麦。

郑和对他们的帮助,他们也看在眼里,渐渐地对成为大明藩属国也不那么抗拒了。

通过王任的翻译,郑和还承诺,如果当地遭受饥荒,那只要他们开口,大明一定会想办法带来粮食,尽力解决他们的问题。

当然,这种话不过是客套话罢了,郑和并不觉得自己可以带着上百万石粮食渡过大明洋,将粮食运到东洲。

不过粮食虽然不行,可副食品却可以。

东国的新国都距离大明洋只有不到一百里,只需要开辟一条驿道,就可以尽量向大明洋发展。

以大明的捕捞手段,如果东国真的发生饥荒,那东洲宣慰司完全可以调用船只来捕鱼,一艘船就能解决数万人的副食问题。

除此之外,花生所产的油也将解决大部分问题,只要东国的谷物没有全部死绝,那大明能帮助东国的手段还真不少。

如果东国谷物死绝,那估计大明也自顾不暇了,毕竟气候是全球性的。

在这些承诺下,阿荼也渐渐与郑和走近,开始主动学习官话,方便日后向大明求助。

他们这么做并不奇怪,毕竟前任联盟才灭亡了几十年,而且原因就是饥荒。

只要大明能帮助东国渡过饥荒,那东国靠近大明就是利大于弊。

正因阿荼开明,因此双方关系急剧上升。

与此同时,王任也和杨展抽空出使了北国,对于只有几十万人口的北国来说,五千明军不是他们能招惹的存在,他们自然也接受了大明的条件,接受北国这个称呼,同时称臣纳贡,开展贸易。

时间一点点流逝,很快就从四月转向七月,而这期间郑和也因为长时间没能等到陈瑄,率先一步率领四千明军和王任南下南国。

在他们走后半个多月,杨展常常往返于东洲城和东国都。

眼看着下东洋舰队久久没有出现,杨展不免担心舰队是否在海上遭遇了飓风。

好在他的担心是多余的,随着时间来到七月十七,当东洲城的钟声作响,还在睡梦中的杨展便立马起身,穿着中衣就跑向了城头。

东洲城已经被杨展带领一千多人不断加固,此刻的它有了几分城池的模样。

杨展跑出院子,在街上看到了奔跑向城头的将士们。

他也没有耽搁,率先跑上了丈高的城墙上,从一名将领手中抢过望远镜,向海平面看了过去。

“你……”

被抢的将领刚想骂,瞧见是自家国公,立马闭上了嘴。

杨展没有注意这些,只是在海上搜寻了片刻,便瞧见了远方的几艘船只。

“娘地,等了三个多月,总算等到你了!”

望着渐渐驶来的几艘船只,杨展脸上露出了笑容,他清楚这是东洋舰队的先锋船只。

它们既然出现,那就代表陈瑄离这里不远了。

他们的出现,也代表着这次下东西洋任务完成了一半。

“撞钟,让他们快些!”

留下这句话,杨展便高兴的走下了城墙,准备回去换好衣服,安静等着陈瑄他们到来。

他现在已经可以想到,等陈瑄上岸时老泪纵横的画面了……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