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怨种父子(2 / 2)

靖难攻略 北城二千 279 字 2个月前

“至于下面那个……”

朱高煦看向了图纸下方,而那里则是一支比上方燧发枪显得更短的一把燧发枪。

在十八世纪,燧发枪分为步枪、手枪和马枪三种。

步枪最长,长度从四尺到五尺不等,手枪的长度最短,长度不过一尺左右,主要用于近战。

不过由于燧发手枪的准确度和射程有限,所以除了经常进行接舷战和跳帮战的海军士兵,以及陆军军官们,绝大多数士兵是不用手枪的,毕竟燧发手枪的有效射程实在太近了。

许多手枪射击十几米外的目标都射不准,对于普通士兵来说实在是太鸡肋了。

因此朱高煦并没有弄燧发手枪,而是将裁汰了手枪,只采取了步枪和骑枪,而这便是朱高煦执意要让朱棣装备了燧发枪再北征的原因。

骑枪介于步枪和手枪之间的款式,长度三尺,重量五斤,就像是被故意截短的步枪一般。

除了很少装备刺刀以外,其他方面都跟步枪很像,甚至也拥有步枪式的枪托,只是长度比步枪短了许多,称之为卡宾枪骑兵更加合适。

尽管在历史上,士兵们却不太愿意使用马枪,甚至拿破仑自己也承认胸甲骑兵在马背上使用马枪十分困难。

但是骑枪对于当下的明军来说,可以说是锦上添花的存在。

它的装备,可以使得明军骑兵在面对一些质量较差的部队时,可以不用发起冲击就能直接开枪击溃。

之所以它在欧洲没有大放异彩,是因为当时的军队质量普遍差距不大。

不过就朱高煦这么多年的经验来说,马枪放在这个时代,很少有军队能面对它而不溃退。

尽管它的破甲射程只有二十步的距离,但这依旧比弓箭要好上太多。

“这是马枪,长三尺,重五斤,破甲射程二十步。”

“由于不需要点火手,因此燧发枪的射击可以由士兵单独完成,线列排枪时,队伍的密度是之前的一倍,排枪齐射的威力也将会更大。”

“同时,因为不需要帮手,骑兵也可以独自完成弹药装填,而三尺长的马枪刚好能让骑兵们在河曲马的马背上装填。”

“如果骑兵装备两支马枪,那就可以在战场中使用回旋战术,频繁面突。”

“对于一些士气不行的军队,只需要两三轮就能打崩对面。”

“当然,面对同一水平的对手,那就显得有些鸡肋了。”

朱高煦解释完,朱棣的目光也渐渐灼热起来,爱不释手的看着手上的图纸:“什么时候能装备军队?”

见朱棣询问,朱高煦也指点道:

“郑和回来后,步枪大概复加工三个月就可以装备北征军队。”

“骑枪是从今年五月才开始生产,每个月产量在两千支。”

“按照大古剌送来的消息,郑和应该会在冬月抵达大古剌,明年四月抵达京城。”

“按照时间来算,如果加上步枪三个月的复工再生产,应该能装备三万支马枪,按照一名骑兵两支马枪,也就能装备一万五千骑兵。”

“好好好……”听到这话,朱棣满意点头,至于步枪的情况他上次已经了解过了。

按照生产再复工,明年应该能生产出九万支燧发步枪,以及三万支马枪。

这看上去很多,但前者却是朱高煦从两年前开始绸缪的。

大明当下的火枪产量,基本在年产六万支左右。

相较于火枪产量,大明的火炮产量才比较吓人,年产超过六千门,可以说一年的产量,就超过当下世界各国火炮产量的总和。

正因如此,辽东基本上是当下军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光是从事军工行业的工匠数量,便多达六万余人,而且都是男丁。

这六万男丁背后,便是六万户百姓,辽东近七分之一的人口都依靠着军工生存。

除了军工,还有铁矿、煤矿等矿产业,从事其中的男丁高达两万五千人,年产熟铁九百万斤,占据全国铁料总产的三成份额。

这看上去很多,但实际上仅够满足军工厂和辽东百姓的需求,连出口诸省的条件都达不到。

一旦海军需要扩建,那甚至需要从外省调拨铁料给辽东的军械局。

正如当下,几乎全国一半的铁料都投入到了辽东的军械局。

由于路途遥远,许多官员频频上疏,觉得不应该将这样重要的衙门放在辽东,而是应该转移至江南,距离京城越近越好。

只是对于这些奏疏,朱高煦根本懒得搭理。

以大明的开采方式和效率,辽东的铁矿足够挖到大明倾覆为止。

况且,等日后他父子二人迁都北京,那辽东反倒是显得刚刚好。

不依靠这些产业,辽东迟早会被关内甩在身后。

“郑和明年四月回来,复工三个月的话,那已经是七月份了……”

朱棣突然反应了过来,无奈的看向朱高煦。

朱高煦感受到后也轻笑作揖:“正因如此,所以出兵只能是永乐十一年五月。”

“不过这样也好,届时军队能装备更多马枪和步枪,您应该高兴才是。”

“此外,这次北征,儿子定然会让您打得尽兴。”

“辽东、渤海、大宁、北平、山西各处共有骑兵五万,除山西需要保护河套外,其余四地的四万骑兵尽数参与作战。”

“同时,大宁、北平、渤海各调两万马步兵参与后勤护送民夫的任务。”

“如今大宁的漠东三卫可征募民夫在四万左右,但过后两年间,关内罪犯都会尽数发配漠东三卫,赶在战前民夫应该能达到六万。”

“届时,再从大宁和渤海、北平、辽东征募二十四万民夫,那便可以达到三十万民夫的数量。”

“如此多民夫,足够将物资为您补给到忽兰忽失温一带,甚至更往西。”

朱高煦今日格外大方,甚至大方的让朱棣怀疑他是不是生病了。

“你这……老二啊……”

面对平日里“抠搜”的儿子,朱棣一时间居然不知道说什么。

“你这样弄得,爹是不退位都不行了啊……”

“怎么会?”朱高煦哭笑不得,不得不解释道:

“不管您退不退位,在儿臣预想中,这第三次北征都会是这个规模。”

“儿臣之前与您说过,胡人只要遭受重创,那就会变得畏首畏尾,不敢轻出。”

“如今您看看,鞑靼被您一战打疼,即便当下他们已经是大明臣属,可他们在海喇儿的巡哨却并不少。”

“儿臣可以肯定,这次若是您出兵不告诉阿力台,那阿力台绝对会在民夫大批运送粮草给海喇儿时向西遁去,甚至投靠瓦剌他也心甘情愿。”

“鞑靼的阿力台如此,日后的马哈木也会如此。”

“若是不能一举重创,那日后想要再找到这样的机会就十分困难了。”

“所以儿臣准备这么多人力物力,就是为了让您一举打残瓦剌部,起码打出二十年的太平。”

朱高煦的话,说的朱棣热血沸腾:“说得好!”

朱棣表情难掩激动,不自觉在原地渡步来回数次后才骄傲道:

“这次,俺要出大军,一举打残胡人,给北边打出二十年的太平盛世来!”

说到高兴处,朱棣回头看了一眼朱高煦,突然觉得让位给朱高煦似乎也不错,怎么看怎么顺眼。

“老二,你真像俺……”

情到深处,朱棣又恢复了“俺”的自称,不过朱高煦很清楚,老头子完全是属狗的,别看现在高高兴兴的夸赞自己,等自己干得不好了,老头子绝对第一个骂自己“尖嘴猴腮”。

“既然事情说清楚了,那儿臣也就不逗留了。”

朱高煦作揖道:“修书既然已经开始,那就不用停下了,继续修便是。”

“不过东宫这边,我会选出五百官员加入修书队伍中,另外这两年也请您稍微注意些手脚,朝廷的财政确实不容乐观,若是消耗过甚,那儿臣先前所说的北征队伍,恐怕就得减半了……”

“你和你老子玩这套?”朱棣身为皇帝,一手萝卜一手大棒的招数他再熟悉不过了。

如今朱高煦这些话,完全就是他施展在臣子身上的手段,却不想被这小子用来对付他老子了。

“反正儿子这么说了,除了儿臣,庙堂之上估计也没几个人会支持爹您又修书、又修寺,并且还意图北征了。”

朱高煦耸耸肩,不装了。

朱棣瞧瞧他这模样就来气,立马摆手:“滚滚滚!”

“领谕,儿子现在就滚。”朱高煦死猪不怕开水烫,转身便一路小跑出了几筵殿。

瞧着他跑远的背影,朱棣捋了捋自己的大胡子,看向了一旁徐皇后的梓宫。

“徐妹子,老二这手段不做皇帝可惜了……”朱棣啧啧几声,却又道:

“没办法,他太像俺了……”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