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青藏驿道(2 / 2)

靖难攻略 北城二千 232 字 1个月前

朱棣听了大概,确定自己和朱高煦除了驻军这一件事情有分歧,其它都比较贴近后,他便说出了自己想要选派的人选。

“侯显确实不错。”朱高煦点了点头,朱棣见状便对一旁王彦开口:

“你稍晚些去找侯显说这件事,让他来见我。”

“奴婢领谕”王彦回礼应下,朱高煦见状便开口道:“父亲还有别的事情吗?”

“没了,你可以走了。”朱棣捋了捋自己的大胡子,表情十分平淡,像极了提上裤子不认人的浪荡子。

“那儿臣告退。”见朱棣这样,朱高煦只能苦笑摇头离开了武英殿。

新的一年开始了,他手头上的工作繁多并沉重,尤其是这几日的会试。

由于朱高煦增加了科举之中《算术》的内容,因此今年的科举名次就连他自己都不能确定与历史上是否一样。

不过他也不在意,毕竟这次的科举只是他的一次试探,如果群臣反应激烈,那他会徐徐图之。

只是就眼下来看,他们并没有什么激烈的反应,想来倒也不奇怪,毕竟这次的算术篇里他没有添加太多的初中数学问题,大明朝的考生们还能应付得过来。

就是不知道等日后出现几何、微积分、方程式等题目的时候,那部分不善算术的考生会是如何下场了。

念头之间,朱高煦也乘坐步舆返回了春和殿,并派人去传来了李英。

过了一个时辰左右,朱高煦便听到了脚步声,不等班值太监开口便提前道:“让他进来吧。”

他的提前开口让众人始料未及,但班值太监还是让李英走进了殿内。

李英没少来这里,毕竟朱高煦会时不时召他来考校他问题。

“臣乌斯藏都指挥使李英,参见殿下!”

李英作揖唱礼,朱高煦也放下了手中毛笔,揉了揉眉心后才开口道:

“算算时间,你也带着三千番兵训练了一年半了。”

“我记得当初你说六千兵马能抵御万余披甲番兵,那如今呢?”

朱高煦饶有兴致的看着李英,想看看他能说出什么话来。

闻言的李英挺起胸膛:“若是有足够的枪炮,那三千在京西番火器营,足够击败上万番兵。”

从当初的六千可以抵御,到现在的三千足够击败,李英如此骄傲不是没有理由的。

别的不说,单单野战炮的霰弹就足够击垮那些士气不高涨的西番先锋骑兵,只要先锋溃败,那上万军队溃败也只是转瞬之间罢了。

“我刚从武英殿回来,朝廷不日便会下旨,令你接受西番太监侯显的节制,与河州的刘昭、丽江的木土三人各率兵马,合计万人,兵分三路进入西番招抚西番,诏谕西番大小土司,为朝廷修建三条驿道。”

“你的乌斯藏都指挥使是遥领,还是把控实权,这就看你自己了。”

朱高煦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李英则是听的十分激动。

不等他开口,朱高煦又为他这把火添了柴:“按照你的年纪,若是在乌斯藏做得好,那应该能在四十五左右入京进入右军都督府了。”

“是!臣当竭心尽力!”听到可以入右军都督府,李英不由拔高了声音,躬身作揖。

“具体的,侯显这几天应该会找你,怎么做他也会告诉你。”朱高煦说着,眸光平静看着李英:

“我还是那句话,朝廷给的俸禄足够差事,给你的赏钱也绝不会少。”

“像西宁收留逃人,私下开辟田庄那种事情,我希望日后不要发生。”

“臣……”李英口干舌燥,没想到那件事情朱高煦还记得:“谨遵教诲。”

“下去吧。”朱高煦摆摆手,李英见状也又惊又喜的小心退出春和殿。

瞧着他离开,站在殿内的亦失哈这才小心翼翼开口道:“殿下是担心不好节制他吗?”

“他和他手下人都是西番人,若是在乌斯藏手握大权却没有敬畏之心,那对朝廷不利。”

朱高煦说着,同时也对亦失哈开口道:“朝廷流放云南的那几十万建文佞臣如今怎么样了?”

直接流放汉人去青藏高原无疑是让其送死,可如果先流放云南,再流放青藏,那就安全许多了。

当然,朱高煦也不准备流放这群人了,他是准备在这群人中招募可以常驻青藏的汉兵。

“因瘴气和疾病而死的人不算很多,主要是殿下您教导的好,他们这群人怕死,都记得什么能吃,什么能喝。”

“他们入云南三年以来,倒是基本在当地安稳下来了,云南也因此获利,开垦出了民田近百万亩。”

“前些日子奴婢还去六军都督府看过,算上军屯田,朝廷在云南的耕地也有近三百万亩了。”

亦失哈的话让朱高煦轻笑颔首,显然十分满意。

就汉家人口和耕地而言,现在的云南开发程度直追明朝中后期的嘉靖时期。

即便现在朱高煦什么都不干涉,仅凭云南承宣布政使司自己安排,那二十年后云南汉人数量也不会低于一百万,耕地发展到四五百万亩都有可能。

如果朱高煦愿意把朝廷的资源倾斜一部分给云南,那云南的汉化和开荒速度也会加快,能支撑明军向西南更深入,对三宣六慰从弱羁縻变成强羁縻。

“辽东、山东、渤海、大宁的情况如何,耕地、人口、马政,教育之类的。”

见云南已经步入正轨,朱高煦就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基本盘,日后大明北方的大粮仓。

“去岁因为北征耽搁了开荒的任务,不过情况还是很可观的。”

亦失哈先给朱高煦提了个醒,紧接着才解释道:

“辽东有民二百余四万口,去岁造册耕地数量近九百万亩,水利兴建大小三千四百余处,当地粮食亩产实粮也基本保持在八斗左右。”

“当地马政所造册记录的有挽马七万六千余匹,乘马两万余匹,军马四千余匹。”

“辽东学子三十九万余,毕业的学子数十万六千余人,可参与政务的有六万七千余人。”

亦失哈说到这里顿了顿:“孙铖上疏询问那年纪太小的三万九千余学子应该怎么办。”

亦失哈这般说着,朱高煦听后却不假思索道:“让他们去教导辽东、山东、渤海、大宁等地明年刚入学,且年纪不满十岁的学子。”

官学学子过于年轻化,这个问题朱高煦暂时解决不了。

想要展开第二阶段的中学,起码还需要四年的时间,而他不可能让这批年轻的学子等四年。

因此,让他们去山东、辽东各地教导不满十岁的入学学子是最好的办法。

“是”见朱高煦这么吩咐,亦失哈将他的话记下,随后继续汇报。

“山东耕地五千七百余万亩,口数五百余二万,学子数大概三十六万,具体还在统计中,毕竟刚开学不久。”

“至于大宁耕地一百二十万余亩,口数算上发配的有十七万,但北边的漠东三卫仅有不到五万,挽马两万余,乘马五千,军马两千,学子两万余。”

“渤海的话就稍微富裕些,口数五十二万余,学子九万五千余,耕地……”

亦失哈汇报了朱高煦的基本盘情况,不得不说进步很大。

不过对此,朱高煦还是特别交代道:“辽东、渤海不能只专注农业,更重要的是工业和矿产、木料等作坊和工场。”

“孙铖肯定清楚,辽东每年开采了多少金银铜铁煤矿,又砍伐了多少木料,运送了多少柴出去。”

“我就拿去年辽东海路供给山东的三千多万斤柴,六百万斤煤、五十万斤铁锭来说,这两笔收入就为辽东创收四万余贯,扣除伐木场和煤矿工人的工钱,辽东净赚两万贯。”

“就这些东西,都是辽东和渤海随处可见的东西,要学会利用鸭绿江水运和辽河水运,把木柴和煤炭、铁料运出去。”

“除了这些,渤海可不可以组织下面的村庄去集体狩猎,狩猎毛皮给江南的达官显贵来赚钱?”

“以前我们能凭着这些赚钱,现在为什么不行?”

朱高煦手把手的教亦失哈搞钱,亦失哈也纷纷记下,准备让孙铖把这些事情都组织起来。

在朱高煦看来,东北是日后供应北京的粮仓不假,但东北也要成为大明的“工业”基地。

一味的靠土地吃饭,那等到小冰河期到来,东北遭遇三江洪涝的时候,恐怕连自给自足都困难,一旦后世皇帝还试图在东北盘剥,那到时候恐怕就是百万流民版的“后金入关”了。

让东北成为资源和手工业商品输出地,增加工人占比,这才是眼下的长久之道……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