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乌斯藏都指挥使(2 / 2)

靖难攻略 北城二千 312 字 1个月前

“四叔的官职我没能保住,倒是我对不起四叔了。”

“臣惶恐。”郭镛没露出半点怨念,反而为朱高煦开脱道:

“臣听闻许多有功将领都没能领到官职,臣未立寸功,怎敢奢求官职。”

“四叔言重了。”瞧着郭镛态度还不错,朱高煦也没那么抵触了,不过派差事给他这种事还需要考校考校。

“四叔来春和殿有事吗?”

“臣听闻朝廷要对安南用兵,特此前来毛遂自荐,希望殿下能给臣一个报效朝廷的机会。”

郭镛倒是没有想着空手套白狼,这让朱高煦不由颔首:“有这份心思是好事,不过征讨安南的事情已经定下,我也不好更改。”

“四叔若是不嫌弃,可愿意前往陕西行都司担任都指挥同知,与徐凯、平安他们征讨青海叛羌?”

郭镛的毛遂自荐,倒是让朱高煦想到了哈密。

日后哈密若是能被朝廷拿下,少不了人镇守。

宋晟年纪不小了,郭镛虽然撑不起大场面,但镇守一个哈密应该没有问题。

不过在这之前还需要考校考校他,例如眼下派他前往西宁就是一个考校。

郭镛不蠢,也知道想要提升地位,必须表现出相应的能力,因此他不假思索的作揖回礼:“臣愿意!”

“好……”朱高煦点头,随后看向一旁的亦失哈:“让六军都督府安排一下吧。”

“奴婢领命。”亦失哈应下,郭镛见状也担心逗留太久惹朱高煦厌烦,因此回礼:“臣谢殿下隆恩,若无事,臣便回家准备收拾行装了。”

“四叔慢走。”朱高煦也没有留郭镛的意思,见他要走也就顺水推舟。

倒是安排他对付青海这件事让朱高煦想起了一件事,因此对亦失哈询问道:“李英的兵马到哪了?”

李英,自朱高煦与李失讨论起他已经过去一年,去年开始他就让人吩咐李英招募三千番人入京听操,一时间倒是差点把他忘记了。

“回殿下,已经抵达襄阳了,想来最多半个月就能抵达京城。”

亦失哈说罢,朱高煦也补充道:

“他抵达后便让他去寻我,另外扫盲班准备好,那三千西番人都是我让李英从乌斯藏募来的,日后好用来对付乌斯藏和朵甘。”

“奴婢领教令。”亦失哈应下,朱高煦见状也趁着这个机会开始批阅奏疏,想着尽早弄完,尽早去陪郭琰。

此刻的他算是分身乏术,太学的事情还没忙完,夏粮的征收也快到了,郭琰刚刚产后也需要人陪。

想到这里,朱高煦沉着气,将那一本本奏疏批阅,同时对受到灾害的地方蠲免赋税。

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八月如期而至,夏粮征收的工作开始,不过在这之前,率先抵达京城的是率领三千乌斯藏番兵入京听操的李英。

“臣西宁卫指挥佥事李英,参见殿下,殿下千岁……”

当唱礼声在春和殿响起,一名皮肤黢黑,脸颊甚至有些黑红,留着短须的武官躬身作揖。

朱高煦在位置上接受了他的作揖,随后起身走到他面前:“九年过去,你倒是更加成熟了。”

“不过我听说你在西宁购置庄田,收容逃民?”

“臣……”李英听到朱高煦这么说,不由口干舌燥,想要辩解却又显得无力。

“此事就到此为止了。”朱高煦打断他,并抬手道:“若是真的收容了逃民,便将逃民去府衙登记造册,让他们作为你的佃农。”

“庄田的事情只要不涉嫌强占民田,也可以既往不咎。”

“若是真的强占了民田,立马派人归还,不要等锦衣卫和西厂把消息查出来,自己让自己难堪。”

九年过去,朱高煦身上给人的压迫感更重了。

九年前在大教场时的他不比李英高出多少,身份也只是一个王子。

如今九年过去,他比李英高出一个头还多,不提身份地位,单是早年他教训李英的画面便历历在目。

李英自然不怀疑朱高煦的实力,在西宁卫任职时,旁人觉得朱高煦步战百人是吹嘘时,只有他知道这是有可能的。

如今与朱高煦相见,他更觉得这不是吹嘘,而是事实。

见朱高煦不追究自己的罪责,李英羞愧低下头回礼:“臣领教。”

“好了,召你来不是论罪的,过往的罪我不追究,但日后若是再犯,我便只有依法处置了。”

朱高煦扶起他,随后示意亦失哈给李英赐座,自己则是回到了位置上坐下。

待李英与自己入座,他才继续往下说道:“你招募的三千番兵,都督府的人去看过了,都十分不错。”

“即日起,你率领他们入大教场,学习官话,书写汉字,练习火器。”

“朝廷准备修建一条从松潘到那曲、喇萨、日喀则的驿道,同时加强对乌斯藏、朵甘的管理。”

“你这三千人,还有西宁的三千河州卫骑兵便是朝廷日后用于维持乌斯藏、朵甘安全的兵马。”

“你有什么建议可以现在提出来,我酌情接受。”

朱高煦说完了召李英前来的原因,李英听后也没想到朝廷的野心那么大。

哪怕在他这个青海的西番人看来,朵甘和乌斯藏都算是不毛之地,能产出粮食的地方很少。

如果在这样的地方维持一支六千人的军队,那耗费恐怕会很大。

“从松潘到日喀则有四千余里,想要修建一条驿道,恐怕耗费不会便宜。”

李英小心翼翼的说出自己的看法,见朱高煦没有反驳才壮着胆子继续下去:“朝廷的威严只能维持在青海,松潘、威州,一旦深入,不亚于出兵攻打朵甘与乌斯藏。”

“六千兵马若是都身披扎甲,那倒是可以讨御番兵万余,据臣所知,乌斯藏和西番也找不出一个可以调动上万番兵的势力。”

“凭借六千番兵威慑乌斯藏和朵甘倒是不成问题,问题在于如何维持下去。”

“有这六千人,要求各地头人出奴隶来修建驿道倒不是什么大问题,驿道无非就是把当地小道扩宽,然后把石块带远些拔了。”

“不过殿下您说要维持乌斯藏和朵甘安全,臣想知道朝廷准备在哪里驻兵。”

李英说罢,静静等待朱高煦开口,朱高煦也开口道:“若是在德格、昌都、那曲、喇萨、日喀则分别驻兵,你觉得如何。”

“驻兵五千,留一千兵马押运粮草的话应该不成问题,不过马车运粮不能拉太多,一辆马车顶多拉二石粮食和一石豆子。”

“等粮食拉到日喀则,差不多需要三个月的时间,豆子被马吃完,粮食也顶多只能剩下半石,而且在那个地方,根本没办法煮饭,煮出来的米饭都是夹生的。”

“想要维持六千兵马在当地,每年起码要运十五万石米和十万石豆子才能保证他们运转,而且军饷才是大头。”

“如果要把十二石米作为军饷运进去,起码需要起运四十石米,六千人就是二十四万石米,另外还需要两三万匹番马来运粮食,得消耗十四五万石豆子。”

李英把在乌斯藏和朵甘驻兵可能承受的压力告诉给了朱高煦,听过之后,朱高煦稍微计算,也就是说维持六千驻藏兵力需要近四十万石米,二十四五万石豆料。

就这还是按照卫所兵待遇给出的俸禄,如果按照渤海的待遇给出,那代价还会更高。

想到这里,朱高煦也开口说道:“朝廷给他们的俸禄是十二石米,如果更换成六石米和十五贯钱,并且保证他们四十岁以后调入内地任职,你觉得他们会不会接受?”

“如果是十五贯钱,那他们肯定能接受。”李英不假思索的回答,毕竟十五贯钱放在乌斯藏,那是能买七八亩地的存在。

要是一个番兵在乌斯藏驻兵二十年,那他能购置一百多亩地,养十几个奴隶,成为一个小土司。

“如果全部给铜钱,给二十贯呢?”朱高煦继续询问,可这次李英却摇头道:

“乌斯藏资源匮乏,米是一定要给一些的,朝廷发六石米作为口粮只能养活番兵自己,剩下的六石米才能支撑他们养活女人和孩子。”

“嗯。”朱高煦颔首,随后想了想后才开口道:“这样吧,凡是入伍进入乌斯藏和松潘驻兵的,朝廷可以在龙安府和成都府为他们发放十亩入伍田,将他们的家人接到当地生活,孩子可以免费就读官学。”

“独身的进入乌斯藏驻兵并结婚的话,朝廷也同样为他们购置十亩入伍田,孩子一样享受免费就读官学的待遇。”

“军饷的发放,就按照十五贯钱和十石口粮发放,你看这样如何?”

朱高煦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李英听后却愕然呆愣,不是朱高煦给的待遇不够好,而是给的待遇太好了。

据他所知,龙安府的耕地稍微便宜些,却也需要三贯才能买一亩,而成都府的耕地则是需要五贯钱。

也就是说只要番兵入伍进入乌斯藏当兵,自己能学习文化不说,还能得到价值三十到五十贯的十亩耕地,孩子能免费读书,并且自己也能获得每年十五贯钱和十石口粮。

就待遇而言,这消息只要放出去,乌斯藏和朵甘的大批番人都会走出吐蕃,踊跃报名。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待遇,那臣想不到他们有什么能拒绝的理由。”

李英不得不佩服朱高煦的大方,朱高煦闻言也轻笑:“他们的待遇很好,你的也不错。”

“今日拔擢你为乌斯藏都指挥使,什么时候你的三千番兵训练好了,什么时候你就能出镇乌斯藏了。”

“臣谢殿下隆恩!”听到自己一口气连跳四级,尽管任职的地方贫苦,可李英还是难免激动。

他跪下五拜三叩,朱高煦见状也让亦失哈上前将他搀扶起来,交代道:

“朝廷给出的待遇不低,你与他们要好好训练,为朝廷守好乌斯藏。”

见朱高煦交代,李英也不敢怠慢,双手合拢作揖:

“臣…领教!”

《明太宗实录》:“七月辛未,太子嫡长子诞生,上册封为皇太孙,甚喜曰:“此乃大明朝福也”。”

《明太宗实录》:“七月丁酉:擢西宁卫指挥佥事李英为乌斯藏都指挥使,专营吐蕃要务。”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