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郑和下东洋(2 / 2)

靖难攻略 北城二千 310 字 1个月前

“火绳枪呢?”

朱棣从傅让手中接过了火绳枪,有模有样的瞄准起来,看样子在朱高煦到来前,他就已经试射过了。

“火绳枪的产量快不起来,普通的火绳枪年产不到五万支,大号火绳枪不到一万支。”

亦失哈回答着,朱棣听后却开口道:“有这些火器,难怪你们能这么快打到南京。”

他意犹未尽的看着手里的火绳枪,并交还给傅让,从傅让手中取来了大号火绳枪。

亲身体验了一次火绳枪、野战炮、定装弹药这三种存在后,朱棣内心按压的野心就开始冒头了。

他双目充满野心,死死盯着手中的大号火绳枪:“有了这些东西,兵卒只需要训练两三个月,配合你弄出来的车营和长枪阵,就能击败同等数量,却训练了十几年的胡兵。”

他意识到了一点,那就是定装弹火绳枪和野战炮的出现,解决了定居民族在生产方式无法维持一支可以密集抵近作战步兵队伍的成本问题。

尽管步兵群体还是不能够完全稳定压制骑兵的侧翼打击,但是游牧民的交换比彻底没了优势。

尤其是那些花费十余年人生艰苦训练,放牧,打猎而成就的精锐马弓手们。

哪怕累个半死攒下一套铁甲,可面对大号火绳枪和野战炮,他们已经不能够再轻易的驱散那些几个月就训练成型的普通定居民族步兵了。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水泥的出现。

如果用水泥修建石堡,然后配备足够的火绳枪和火炮,那胡兵基本拿他们没有办法,只能长期围困。

如果大明能从斡难河上游一路修建小石堡到忽兰忽失温,那是不是能彻底征服漠北游牧民族?

朱棣脑中浮现这个猜想,不过很快他就摇头否决了这个想法。

斡难河上游距离大明最近的一处卫所也有一千多里,而且期间还有戈壁和丘陵。

想要在斡难河维持一支能抵御数万胡骑袭击的军队,那成本有些过高了。

不过有了这些东西,那一汉当五胡就不是记载在史书里的东西,而是能真实实现的例子。

“若是给马步兵装备这样的火绳枪,再带一百门野战炮,那只需要一万人就能横扫漠东,两万人就能横击大漠。”

朱棣对于漠北太熟悉了,他敢这么说,但众人可不敢附和,因为他们没那本事。

“老二,按照俺说的情况,大军每日能行军多少里?”

朱棣目光灼热的看向朱高煦,朱高煦闻言则是回答:“八十里。”

“八十里,不少了。”朱棣颔首,舍不得放下那大号火绳枪。

握着那大号火绳枪,他甚至给朱高煦算起了帐。

“十万人出开平,八万人配备挽马车,如此只需要一个月就能抵达齐王城,还能押运起码十万石抵达齐王城。”

“届时在齐王城留下两万人驻守,其余六万步卒撤回开平。”

“依靠这十万石粮食,起码能维持两万马步兵和两万步卒四个月的粮秣。”

“四个月,都够俺从齐王城打到忽兰忽失温了。”

朱棣看模样是很想北征,一直在朱高煦耳边念叨。

让朱高煦不解的是,历史上的朱棣明明一开始是派将领去北征,直到丘福轻敌冒进惨败,他才开始自己亲征。

怎么到了自己这里,他压根没提将领北征,嘴里一直想着自己亲征。

“父亲,您若是真的想北征,干脆派英国公和成国公各带一万兵马前往大宁,我让辽东军器局给他们人马换装,训练几个月后北征兀良哈算了。”

朱高煦可不希望朱棣真去亲征,他亲征,那国政就留给自己一个人操办了。

“他们不行,还得俺亲自去。”

朱棣握着手里的大号火绳枪,十分高兴。

朱高煦自然不理解朱棣为什么会想着亲征,毕竟历史上朱棣说是有朱高炽在后方帮忙操持,但实际上朱高炽的政治理念和朱棣不同,朱棣北征同时还得关注南方,生怕朱高炽发出与自己政见不合的政策。

就好像迁都北京,这件事情朱高煦一直支持朱棣,而历史上的朱高炽却挑头唱反调。

因此如今有了朱高煦这个政见和自己贴合的太子后,朱棣自然不愿意拘束在南京之中。

反正他不在南京也不会出现什么乱子,那他为什么不能去漠北打打胡人?

“您就算要去,也得等等了。”

眼见朱棣是真的想要北征,朱高煦倒也没阻拦他,毕竟攻打漠东并占据,这本来就是大明前进的重要一环。

驱逐兀良哈,拿下漠东,那么北方胡焕庸线以内的疆域就被大明收入囊中了。

依靠漠东,逐步控制漠北,形成羁縻统治是朱高煦所设想的一环。

至于说彻底拿下漠北,以当下的大明的人口情况来说,这并不现实。

漠北的矿藏开采难度较大,与其谋求无效开疆,朱高煦更希望能有效的实控漠东、河套、安南等地。

因此面对朱棣的兴致勃勃,朱高煦对他说出了自己的安排。

“儿臣想,今年先将对日贸易的市舶司设立起来,其次运送粮草前往广东钦州府,由傅让他们在七月携带火炮火枪返回广西都司训练兵马。”

“等待明年入冬,大军挺进安南,海陆配合拿下安南。”

“您要是想要征讨漠东,起码要等到永乐三年五月左右。”

“儿臣算过,今年与明年两年时间,渤海肇州能存粮三十万石,届时您带两万马步兵与三万屯军前往全宁卫驻扎,只需要调用十万石粮食,就可以北上拿下兀良哈秃城。”

“只要兀良哈秃城拿下,肇州就可以走水运运送粮食前往兀良哈秃城,甚至沿路为大军补给至兀良哈秃山。”

朱高煦说出了自己计算后的时间和北征所需钱粮,朱棣听后也倒没有着急,而是颔首道:

“两年半确实有些久,但朝廷现在事情多,往后推迟也正常。”

“俺等得起,不过在等的期间,你得在明年为北平的兵马增加火炮和火绳枪才行。”

“另外,俺北征得向你讨要几个人……”

朱棣说罢,朱高煦皱了皱眉:“父亲打算要谁?”

“王义、孟章、徐晟、陈昶、陈懋他们五个。”朱棣似乎蓄谋已久,不假思索的就吐出了五个人名,而且都是靖难之中颇有表现的受封勋臣们。

“那您不带英国公他们?”朱高煦无奈询问朱棣,毕竟就这阵容,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把朱棣架空了。

只是他这话说出来,朱棣脸上就露出了几分感叹:

“张玉近来上疏疲惫,想要致仕,他若是致仕了那朱勇和丘福就不能动了。”

“孟善也老了,陈武、谭渊他们被我调往西北,能用的只有李远、孟瑛、张辅他们几个了。”

“孟瑛和张辅被你调往了安南,俺只有带李远去了。”

“……”听着朱棣的话,朱高煦只觉得不对劲。

张玉如今不过五十九岁,按照张辅都能活七十多来看,张玉活到六十几并不奇怪。

何况历史上他是因为救朱棣而战死,但眼下他根本没有经历太多短兵战事,哪来的疲惫说法。

稍微一想,朱高煦就觉得有猫腻,但仔细一想,朱高煦也就明白张玉为什么会急流勇退了。

张辅将会参与平灭安南的消息估计已经被他所知,而他本身又嫁了一个女儿给朱棣,朱棣登基后还将其册封为贵妃。

也就是说,张家已经是外戚,张辅平灭安南后,大小也会获封个伯爵,到时候他们一家就有些显眼了。

反正燕府诸将都在等位置,他干脆放了山西的位置给燕府的诸将顶上,不仅能卖个人情,还能降低英国公府的存在感。

“老狐狸……”

想清楚张玉的想法,朱高煦都不由轻笑了一声老狐狸。

就他的这份性格,也难怪张辅在历史上明明和朱高煦关系不错,却没有帮朱高煦了。

这父子一家人都不想牵连政治,不过这样也好,更容易掌控。

只是他想安心养老,朱高煦却不允许。

“英国公既然想要退下,那便看父亲心意吧。”

“只是英国公身怀行军打仗的本领,就这样致仕在家养老未免会闲出病了,不如让他前往国防大学担任讲习如何?”

朱高煦能看出张玉的想法,朱棣自然也能看出,因此他听到朱高煦的话后不免笑道:“好好好,确实不能让他闲着。”

“父亲英明!”朱高煦不吝赞美,朱棣闻言则是摸了摸自己的大胡子,恋恋不舍的将大号火绳枪递给了傅让。

“这次平灭安南要是成了,朕便恢复颖国公府的爵位。”

“谢陛下隆恩!”傅让闻言连忙单膝下跪,朱棣也笑道:“你还是与你几个哥哥好好商量吧,别到时候他们不高兴。”

“臣已经与几位兄长书信来往过了,不管陛下复爵给谁,臣等都无异议!”傅让低着头回应。

见状,朱棣也就不再说什么了,只是对朱高煦交代道:

“渤海运粮肇州的事情你可得早早准备,平灭了安南后,我要立马北上把兀良哈给打服。”

“父亲放心吧。”朱高煦轻笑摇头,随后便与朱棣走出了军营,各自乘车返回宫城。

倒是在他们离去时,顺江流而下的下东洋舰队也越过了龙潭。

站在甲板上,郑和穿着朱棣赏赐的蟒袍,意气风发的眺望远方……

《明太宗实录》:“永乐元年五月戊寅,上命郑和为正使,杨展、杨俅为副使,奉使东洋。将士卒二万七百余人,多赍货物。造大舶,修十八丈、广十二丈者。自应天长江泛入海往东洋而去。”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