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父子雄才(2 / 2)

靖难攻略 北城二千 289 字 1个月前

当然,如果不是朱祁镇菜而不自知,同时对麓川、福建叛乱和瓦剌动手,他也不至于被俘虏去漠北当留学生。

不过饶是如此,朱祁镇对西南政策,也比朱高炽放任太监在交趾乱搞,朱瞻基放弃交趾还被黎利一通嘲讽要好多了。

好在现在老大已经被册封就藩昆明,只要昆明的汉王府营造好,他就可以就藩了。

前世他乱搞的西南,这一世由他自己坐镇。

这么想想,朱高煦还觉得挺戏剧化的。

“你倒是说到点子上了。”

眼看朱高煦这么说,朱棣也摸摸大胡子赞同道:“俺看那麓川现在好不容易出现问题,所以准备在上次析分的基础上,让永昌的王瑄父子三人迁移建文佞臣前往南甸、干崖、镇康等地坐镇实边。”

朱棣透露了自己召朱高煦前来的原因,说白了就是希望让朱高煦调王氏父子三人向西南推进。

从永昌到南甸、干崖、镇康,等同向西南深入二百里。

眼下的大明虽然名义上掌控整个云南和三宣六慰,可实控的地方却只有三分之一的云南,三宣六慰除了能收取一定数目的金银差发税收外,根本做不到实际深入管控。

如果能深入到干崖和南甸、镇康一带,那后方的永昌、大理、楚雄和昆明等府就安全了。

“深入这三地并不困难,这三地土地实际上也十分肥沃,只是平原面积不大。”

面对朱棣的想法,朱高煦根据自己前世的经历给出看法。

镇康他没去过,但南甸、干崖这两块地方他坐高铁的时候经过过,是典型的宽谷盆地。

就他记忆中的画面来看,如果能全部开发出来,以当下的生产力,养活几十万人不成问题,而且南甸也被麓川开发了半个多世纪,虽然没有清丈田亩,但规模应该不小,不然刀干孟也不敢放心的让南甸供应几万大军的粮草。

“南甸,干崖的情况还行,镇康我不太了解,父亲可以书信让王兆、王瑄父子三人去看看情况,儿臣可以调亦失哈给父亲差事。”

“好!”朱棣颔首,有了朱高煦的这几句话,他对于进一步析分麓川有了自信。

他说了那么多,其实就是想让朱高煦表态罢了。

现在朱高煦既然表态支持,那他就可以好好谋划麓川了。

瞧着朱棣高兴的模样,朱高煦也只能在心底轻笑。

如果说一开始他还不明白朱棣的想法,那现在他可太明白了。

不过就算明白了,朱高煦也不准备干涉。

毕竟就历史而言,朱棣对付麓川确实有一手,自己也暂时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不如就按照他的办法走。

他能做的,就是想办法掌控好大明的财政和人口,帮着朱棣巩固大明在西南的利益。

“既然父亲有了想法,那儿臣就告退了。”

朱高煦起身作揖,朱棣闻言却诧异指向一旁的桌椅:“你不准备在这里处理奏疏了?”

“每日从东宫来武英殿也麻烦,在东宫待着也挺好的。”朱高煦轻笑,而他退出武英殿的举动,无疑是增加了朱棣对庙堂的话语权。

他突然让步的举动让朱棣感到惊讶,不过朱高煦也有自己的想法。

经过上次的自省过后,他也想清楚了一些事情。

眼下的他,最应该的还是抓稳东北的教育和军事,只有牢牢抓住东北产出的人才,他才能掌控大明的财政和人口。

他现在没有实力派出足够的官员取代关内官员,所以不管他怎么打压关内官员,还是得倚重他们治理朝政。

既然如此,他干脆放手,以点来破面。

从辽东、渤海、山东开始,再到北直隶、山西、河南……

只有这样步步为营,他才能牢牢的掌握大明的财政和人口。

“儿臣告退……”

朱高煦作揖回礼,随后退出了武英殿。

待他上了车舆,朱棣才反应过来,感叹般说道:“年轻好啊,改正学习都容易。”

说罢,他开始将目光放到了麓川身上,准备好好想出办法来析分麓川。

倒是在朱高煦走出车舆,返回东宫之后,朱高煦便立马寻来了亦失哈。

坐在主位上,他示意亦失哈入座,而后才开口道:

“我父亲恐怕有时候会让你去武英殿帮忙,他若召你去,你照办便是。”

“奴婢领命。”亦失哈不假思索应下,朱高煦见状也询问道:

“渤海的情况如何了,今岁毕业的学子数量有多少?”

“正要与殿下说这件事。”亦失哈闻言,当即起身从春和殿外取来了两份文册。

“这两份,前者是渤海、辽东、山东、大宁等地的人口、耕地情况,后者是这四地的学校开办和毕业数额,入学数额情况。”

亦失哈说罢,朱高煦便接过一目十行的阅览起来。

一年半的时间变化里,渤海招抚女真七万六千余人,眼下经过女真内,汉人外迁,渤海一共有人口三十二万六千,汉人占据二十一万四千,女真人占据十一万二千。

当地的耕地情况,也达到了如今的二百七十九万七千余亩。

在户均有挽马一匹、耕牛一头的情况下,三十二万六千人,完全能耕种过来,不过继续这样下去,估计人均十亩就已经是极限了。

想要继续开垦渤海荒地,必须迁移百姓,发放耕牛、挽马。

至于渤海的就学情况,眼下入学者十二万四千余人,但教学环境不行,已经达到了五十人一间学堂。

好在今年是洪武二十九年学子的毕业年,毕业的学子数量达到了七千四百二十七人。

这群人如果投入到关内清丈田亩,管理税收自然不错,但朱高煦现在已经意识到自己时间还长,并且自己的力量还不够。

七千人投入到管理六千万人口的王朝中,只能掀起几丝波澜,没办法把水潭搅动。

与其调他们入关内,自己更应该让他们充当教习,提升东北的教学质量。

看完了渤海的各种情况,朱高煦便先开口道:“山东的移民,明年四月后迁徙十万人前往渤海,速度可以慢,一定要保障他们的环境,我不希望发生在迁徙路上移民死亡的事情。”

“此外,渤海的耕地与粮食既然已经自给自足,并且还能结余七十余万石,那就将每年结余一半的粮食运转辽东的韩州、开平、铁岭等地,为朝廷缓解漕运压力。”

“剩下的一半,也分为两份,一份留下以备不时之需,一份运往肇州,为日后朝廷进军漠东扎根做准备。”

朱高煦说着,亦失哈也拿笔将事情记下,待朱高煦说完渤海的事情,他才停下了手上的记录。

不多时,朱高煦也看完了大宁和辽东的情况。

辽东一百四十七万三千余口,耕地四百九十七万九千余亩,但亩产实粮只有不到七斗,这说明大量耕地还是生田,并且配套的农业水利也没有完善,今年的数据只有到明年耕种才有效。

不过即便按照亩产实粮七斗来算,辽东的粮食自给率也只有三成半,剩下还有五百余万石的缺口。

如果加上不断移民增加的缺口,那明年朝廷应该还需要维持六百万石的海粮调运。

由于北平、永平遭遇战事时,有不少人口涌入大宁逃难,因此眼下大宁人口达到了十万七千余,耕地数量没有增长太多,上报的数量是二十二万六千四百二十七亩。

好在经过当地官兵的水利修建,大宁的亩产实粮算是稳定在了亩产七斗,当地田亩能产出近十六万石粮食,不过还有四十多万石的粮食缺口。

辽东和大宁的学校已经在去年就全面开设,今年年初已经入学三十二万余人,但教学质量比起渤海更差,部分地方甚至达到了八十个学生挤一个学堂的程度。

可以说,关外的教学资源紧张是朱高煦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渤海毕业的学子,调六千人前往辽东、大宁担任教习,剩余在渤海担任教习。”

“此外,从国子监和民间选一万家世背景清白的学子前往大宁和辽东担任教习。”

“算上渤海的六千人,大宁和辽东的一万多名教习,差不多可以把比例降低到五十人一个学堂。”

“至于山东的学校继续保持修建,但开学时间等待。”

朱高煦说罢,同时也对关外做出政策要求。

“就学的学子,家中要自发去汇报户口数量,以及手中耕地情况,不然学子不得就学。”

他准备用教育资源来捆绑百姓,让百姓不得不如实汇报户口和耕地情况。

当然,在捆绑百姓的同时,他得让百姓没有负担的去汇报,因此他开口道:

“汇报的百姓,从此之后废除徭役和杂项,官府做工都要求给予工钱。”

“此外从明年开始,渤海、辽东、大宁、山东等地赋税从现在的五赋一,改为十赋一。”

朱高煦降低了田赋比例,这是因为现在的他财政压力已经好转了,没有必要维持五赋一的局面了。

哪怕是十赋一,只要老实交税,山东一样能交出六百余万石田赋粮。

不过这里的“老实交税”,指的是乡绅和富户。

只要朱高煦保证山东、辽东等地情况不会出现内地胥吏的“淋尖踢斛”,以及改上、中、下户身份,那山东上交的税粮就不会低于六百万石。

面对朱高煦的政策调整,亦失哈作揖应下。

接下来,朱高煦翻看了山东的人口数和耕地情况,但他并不觉得五百多万人口和五千七百余万亩耕地就是山东的真实情况。

别的不提,孔府和及亲眷的数百万亩耕地就有五成没有统计进入《鱼鳞图册》中,更别提其它官员、乡绅、富户了。

不过就他眼下的实力来说,他还不具备彻底清丈山东的实力,起码得再等一两年。

等到渤海的学子陆续毕业,他就能对山东动手。

等到辽东的三十余万学子毕业,他就能对整个北方动手。

只需要三个五年,他就能把基层税收的权力收到朝廷手中,尽管财政压力会加大,但财政收入也会增加。

他还年轻,三个五年的时间,他还等得起……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