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人人自危(2 / 2)

靖难攻略 北城二千 309 字 1个月前

“日后,凡是年事已高的将领和勋贵,都会进入这所大学担任两到三年的讲习。”

“这所大学的学习历程,分为两年基础军事学习,以及三年分院军事学习。”

“学院分为陆军、海军两所学院,具体又细分为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指挥学、管理学、政治学、后勤学……”

朱高煦将一个个军事名词说出,并对朱棣讲解,这让朱棣从一开始的好奇,到慢慢向前探身子。

这个时代并非没有系统性教导军事的手段,只是从未有人将军事如此细分,并且阐述的如此直白。

朱高煦照搬来的这套体系,除了不符合时代的一些学科没有搬入外,其余放在这个时代,都属于降维打击。

可以说,相比较明代武官子弟世袭考校的那套体系,朱高煦的这套体系无疑拔高了日后武官子弟想要承袭父职的门槛。

不过,如果真的能学习五年并且顺利毕业,那肯定不会出现洪武后期一些武官带着有甲兵打不过无甲贼寇的事情。

只要能顺利毕业,再差也是一个合格的百户、总旗级别的基层军官。

为了这所大学,朱高煦准备将渤海、燕府之中因为战事而残疾的大量武官安置其中,以他们的残缺告诉那群想要承袭父职的武官子弟,当武官是会死人的。

“你这个东西好,有没有相关的书,拿给俺看看。”

朱棣眼睛一转,盯上了这些相关书籍。

“书籍已经写好了一半,都是儿子根据这段时间带兵打仗所编撰的教材,除此之外的许多有用兵法也都被搬上了课堂。”

“父亲若是有时间,过两个月我让人送来。”

朱高煦哪里不清楚朱棣的小九九,无非就是想要学习过后,在这方面超过自己罢了。

不过无所谓,只要自己把权力掌握手中,父子之间的关系就不会发生问题。

整个京城有三分之二的兵卒都隶属朱高煦,掌握好这里,他就不可能翻车。

“对了,你大哥上疏请求调封。”

朱棣眼看朱高煦那么好说话,也给他释放了一个消息。

朱高炽不是蠢货,他很清楚朱高煦让他承袭燕王的位置是为了稳定朱高煦的太子位。

这么一来,朱高炽的燕王位置来自朱元璋,而朱高煦的太子位来自朱棣。

只是这个燕王,可不是让他真的做燕王,而只是让他坐实这个安排。

现在安排已经结束,那他就得主动申请改封了。

朱棣开口告诉朱高煦这个消息,也是为了让朱高煦放下心来。

“父亲以为要改封何处?”朱高煦询问朱棣,朱棣闻言,稍微沉思片刻后便说道:

“你爷爷一直想要分封一位藩王去云南坐镇,俺本来想让岷王去,可他实在顽劣不堪。”

“你大哥既然请封,那就封在昆明吧,改称汉王吧。”

不出朱高煦的预料,朱棣选择把朱高炽改封云南,但出乎他意料的是朱高炽的封号居然是汉王。

“汉王也挺好的。”朱高煦嘴角抽搐,想到了前身被做瓦罐鸡的事情。

“所以俺召你来,就是想为你大哥谋个福利。”朱棣打着商量道:

“那云南虽然已经经过沐英、沐春他们的三十余年开发,可毕竟是蛮荒之地。”

“你大哥过去就藩倒也没什么,但却不能冷落他。”

“小子明白了。”朱高煦颔首,猜到了朱棣想说什么,因此主动开口道:

“给汉王府年俸三万石,钱两千贯,配给护卫三卫一万二千人,其余绸缎布匹各三千匹,庄田五千亩如何?”

“另外,朝廷再拨三十万石,十万贯为大哥修建汉王府。”

朱高煦出手很大方,也不怕朱高炽到了云南能闹出什么花样,毕竟傅氏三兄弟和王家父子三人,还有沐春都不是好对付的。

况且,他也不认为朱高炽会傻到做什么谋逆的事情。

至于他的大侄子,他也不能刻舟求剑的去寻思杀他,还是得看看后续成长如何。

反正就老大的那基因,大侄子能不能活过四十都是个问题,就历史来看,自己这具身体最差也是五十几。

“还得是你大方,不像俺一样抠抠搜搜。”

朱棣有几分酸气,朱高煦听后诧异看向他,却见王彦笑着开口道:

“近日诸王都来询问何时可以就藩,陛下正为此事愁烦。”

“就藩啊……”听到在京诸王想要就藩,朱高煦立马笑了。

“眼下北方太平,日后会更太平,朝廷不安稳的反倒是西南。”

朱高煦侃侃而谈,同时抬手作揖:“小子以为,可以改封诸王去云南、贵州、广西、湖广西南等地就藩,为大明巩固疆土。”

“都去西南?”朱棣闻言有些举棋不定:“这不太好吧。”

“只要朝廷出钱修缮王府,给予待遇,那又有什么不好的呢?”

朱高煦有自己的打算,在京诸王算上被朱允炆废的藩王,除去周王和宁王外还有十四个人,其中十五岁以上的有十一人。

如果能把这九人都封到西南,那西南汉化进程恐怕会大大提高。

“齐王可册封四川贵阳、谷王泸州、辽王思州、韩王毕节。”

“鲁王可册封广西南宁、代王思恩、肃王龙州、岷王泗城,靖江王桂阳。”

“沈王可册封云南临安、安王云南广南。”

“周王可以继续在开封就藩,宁王叔可以移藩大同,此外日后老三如果要就藩,可以选汉中给他就藩。”

朱高煦一开口,便把所有藩王安排了个明白,如果他的想法真的实施,那日后大明常驻西南的王府护卫兵马数量都恐怕不会少于八万,加上各地都司兵马,西南土司但凡试图起兵,就会遭到猛烈镇压。

不过,朱棣不是朱高煦,让他一口气把这么多亲人贬到蛮荒之地,他还是有些良心过意不去的。

“这数额有点多了。”朱棣口干舌燥,可朱高煦却反问朱棣:

“父亲,您这些弟弟的行为,您比我更清楚,把他们留在内地才是祸害您的名声。”

“您是要一时之痛,还是阵痛起伏?”

朱高煦给朱棣抛出问题,朱棣闻言也只能叹了一口气:“俺再想想。”

说罢,他改变话题,继续说回到了火器上。

“按照你的说法,得等那大学修建好了,然后所有武官都上五年学,最后才能把火器装备三军?”

“是!”朱高煦不假思索的回应,朱棣听后觉得有些麻烦。

“那时间,不能缩短些?”

“你也知道,你爷爷在的时候,俺们汉人每隔两年就得去草原上收拾胡虏,这才能让边塞长治久安。”

“眼下俺们在关内打了一年多,俺怕北边的胡人不老实,想着早早派人带兵北上教训他们。”

朱棣对于鞑靼和瓦剌两部的存在依旧忌惮,朱高煦闻言也颔首道:

“该打,不过这两件事并不冲突。”

“只要父亲想,那等朝廷府库充盈时,便可以从渤海、大宁调兵,先一步灭亡兀良哈,然后在兀良哈秃城筑城屯田,开辟通往斡难河的驿道。”

“只要驿道修建竣工,加上漠东军马、挽马牧养得当,届时就可以将渤海粮秣走水运运抵兀良哈秃城,又进一步运往斡难河。”

“届时,只要二十万粮秣,就可以驱使三五万马步兵沿着斡难河一路向忽兰忽失温扫荡而去。”

朱棣北征的效果,朱高煦是清楚的,至少在他活着的时候效果不错,哪怕他死了,也维持了二十余年的太平。

至于不能继续下去,那是仁宣留下的问题,与朱棣关系不大。

北征要进行,但必须要把北征的代价给尽量减少。

历史上永乐五次北征,耗费的钱粮接近五百万石,并不算多。

可在朱高煦手里,这批耗费的钱粮还能继续压缩,并且能让北征成为一项有规律的备边任务。

从兀良哈秃城修建驿道前往齐王城,这距离差不多是一千里,但从开平出发,差不多就是两千里。

对于五万大军来说,缩减一千里的后勤距离,完全可以省下几十万石的耗费。

如果历史上朱棣需要用五百万石来五征漠北,那大明一旦在兀良哈秃城甚至更北边建立屯垦城池,朱棣便只需要用二三百万石就能完成五次伟业。

更重要的是,明军可以长期对漠北进行打击,因为打击一次漠北的代价太低了。

“那恼温江,真的有那么便利?”

朱棣诧异开口,朱高煦听后却轻笑:“稍许我让郑和给您送来一份《天下坤舆图》,到时候您就知道恼温江有多么便利了。”

说完这些,朱高煦作揖便准备转身离去。

瞧他要走,朱棣也开口提醒道:“明日你娘和老大、老三,还有你媳妇他们就抵达京城了,你莫要忘记和俺去接他们。”

“小子省得了!”朱高煦遥遥回应,随后便带着郑和离去。

“整日小子小子,这么谦虚干嘛。”

瞧着朱高煦的背影,朱棣摸摸大胡子,然后转头看向自己的那幅地图,不免怀疑:

“那恼温江,真的这么有用?”

《明太宗实录》:六月,上改封燕王炽为汉王,就藩昆明,太子怜汉王,请上改封为汉中,上不允。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