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永乐新政(2 / 2)

靖难攻略 北城二千 299 字 1个月前

郑和回京报告后,朱棣对足利义满的做法,还赐给了他九章、冠服、文绮、金银、瓷器、书画等物,并允许日本国十年一贡,正副使等可以多至二百人,在江浙贸易。

相比较朱棣的做法,朱高煦的做法就要更进一步了。

首先佐渡岛的金银矿他是一定要拿下的,为了方便贸易,他已经准备在修建舰队之余,让渤海修建驿道直接通往海参崴,在那里修建港口,方便日后对佐渡岛补给。

其次,他肯定不会让足利幕府来大明朝贡贸易,而是在隐歧群岛开埠,以此方便从日本获取石见地区的银矿。

佐渡岛他可以出兵拿下,反正只是荒岛,足利幕府也不会在意。

隐歧群岛比较重要,但只要朱高煦不放太多军队,加上当地可以面对日本鸟取、京都开埠,足利幕府即便想要拒绝也得考虑麾下大名的态度。

用经济手段来让日本人自己在石见挖矿,大明通过红糖、白糖和布匹绸缎来换走白银。

这就是朱高煦对日本两大银矿的态度,一个经济掠夺,一个直接占领挖掘。

“二百艘战船,得花不少钱粮吧?”

朱棣不知道朱高煦在谋求日本的银矿,因此觉得花费这么大有些心疼。

“此举大约花费百万贯,后续维持这支海军每年大概六十万贯。”

“不过这支海军成立之后,我大明乃至南洋都难以见到海盗倭寇,同时这支海军能为我大明带来的利益起码三百万贯。”

朱高煦一开口,朱棣就倒吸一口凉气:“那我的宫城?”

“京城的宫城是肯定要修建的,我准备分十五年修完,每年拨钱二百万贯。”

朱高煦提到了朱棣关心的事情,可朱棣听后却觉得有些不够,商量道:“三百万贯,十年如何?”

“父亲别难为我了。”朱高煦无奈摇头:“修建宫城所需的金砖、楠木都需要从西南大山之中采运,所需耗费人力物力无算,恐怕死伤也不会少,宁愿慢工出细活,也不愿意快工简陋。”

“倒也是如此……”朱棣点点头,倒是认可朱高煦的说法。

不过在他点头之后,他又开口说道:“云南的沐春三日前平定了刀干孟的叛乱,询问是否要趁胜追击,俺寻思伱了解云南,由你来看。”

“拿下允姐木了?”朱高煦倒不觉得奇怪,毕竟历史上沐春几个月就把刀干孟打服,后来他病逝,即便何福继任,也才花了半年就把他平定。

眼下刀干孟能挺这么久,主要还是傅茂、王瑄他们拖后腿,拉着沐春不让他尽情施展手脚。

现在傅茂和王瑄撒手,沐春打不死刀干孟才奇怪。

不过就朱棣话里的意思来看,刀干孟应该是跑去三宣六慰去了。

想到这里,朱高煦也信任朱棣历史上拆分麓川的手段,因此便开口道:“麓川的事情,父亲觉得应该如何做?”

“俺觉得……”朱棣敢询问朱高煦,肯定是他心中已经有了腹稿,如今见朱高煦回问,他也摸着大胡子将腹中稿子读出。

“麓川的危害太大,眼下必须让沐春继续深入,直到抓住刀干孟为止。”

“趁着抓住刀干孟的威势,朝廷得在勐蓬、勐养、勐定、勐佑、勐底这五地设立五个府。”

“然后再在勐赫、勐雅、勐连、景野四地设立长官司,为朝廷建立更加直接的统治。”

“这么一来,麓川的辖地就仅剩勐卯、勐宛等地,翻不起风浪了。”

朱棣这么说着,朱高煦听后也点头认可。

他说的这九个地方,有的在后世的云南,有的在后世的缅甸,不过不管怎么说,如今都算是大明的疆域,就连三宣六慰也是大明疆域。

“既然这样,那就设木邦、孟养、孟定、大侯、南甸为府,设潞江、湾甸、孟连、者乐甸为长官司。”

由于西南战事打了两年,因此原本的木邦、孟养、孟定、大侯、南甸等府土司已经名存实亡,根本不用像历史上一样还设个土司知府,完全可以移民过去汉化当地。

倒是南边的四个长官司因为距离战场过远,土司力量依旧还存在,以云南的情况,根本吃不下它们。

想到这里,朱高煦也开口道:“这次的三十余万罪民,三成迁移临安府(蒙自),三成迁往大理、丽江、永昌等地,剩下的四成迁往这五个府吧。”

“不错不错。”朱棣听到自家老二支持自己,脸上立马露出笑意。

他现在越看朱高煦越喜欢,原因则是在得知他要定北平为行在后,朱高炽特意写信给他希望不要那么做,定都南京有利于控制江南。

一想到老大不想迁都,朱棣就十分不满,相反看向朱高煦,朱高煦基本都是与自己路线一致,自然看他也看得顺眼了。

“你大哥不希望俺们迁都北平,你知道这件事吗?”

“知道。”朱高煦点头,自己抬了一张椅子坐到朱棣的龙案一侧。

朱棣看着他,眼里满是怨念:“你大哥就是小家子气,不明白俺的想法。”

“大哥确实小气。”朱高煦轻笑,随后开口道:“因为小家子气,所以成不了大事。”

朱高煦倒不是刻意贬低朱高炽,而是朱高炽和朱瞻基历史上做的确实不怎么样。

北平是顾成守的,永乐年间财政无忧是郁新、夏原吉在操持,朱高炽有功劳是一定的,但没有江南文人们吹嘘的那么大。

永乐年间的整体方向,依旧是在走朱棣制定的路子,朱高炽只能按照朱棣的想法去操持国事,就如朱元璋在时,朱允炆得按朱元璋想法操持国事一样。

可到了他们自己执政的时候,态度立马就发生了转变。

朱高煦可以抓住朱棣的心思,朱棣的心思无非就是下西洋、迁都北京、北征蒙古、疏通运河。

现在朱高煦进行的这些事情,都是按照他想要进行的方向进行的。

发展辽东和渤海,是为了日后拿下漠东,为了从漠东进攻漠北。

迁都北京已经开始选址,北平已经成为北直隶,北平府也成为顺天府,北平城也成为行在。

现在下西洋已经开始了,朱高煦接着要说的就是疏通运河了。

“北平日后若是为国都,肯定需要从抽调辽东,辽东想要满足北平是一个漫长过程,因此运河的疏通迫在眉睫。”

朱高煦与朱棣说起了运河的事情,朱棣听后也点头:“我南下看过了,当年黄河决口的事情确实糟糕,黄河夺淮入海也让运河容易淤泥,理当疏通。”

“对!”朱高煦点头:“疏通运河的前提是治理黄河,而治理黄河的办法我也想好了,束水冲沙法就是对付它的好办法之一。”

“束水冲沙法?”朱棣好奇探了探身子,朱高煦也借机将这个明代嘉靖年间才出现的治水办法给解释了清楚。

束水冲沙法是明代潘季驯提出的治理黄河办法,其理念从明代开始影响清代,乃至后世都是在这个办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

简单来说,就是收紧河道,利用水的冲力,冲击河床底部泥沙,从而达到清淤防洪的目的。

到清康熙年间,经靳辅、陈潢在明潘季驯治河基础上的发展与完善,黄河上形成了以缕堤束水攻沙,遥堤防洪,结合隔堤、滚水坝、减水坝等利用洪水刷槽淤滩的治河防洪体系。

如今朱高煦将完善的它拿到明代,不仅拿到了明代,他还要拨款把这套体系建立起来。

只要这个工程修建好,黄河决口的次数将会得到控制,范围也是同样。

仅这一个工程,就可以让两淮、黄河、山东等地数百万百姓不用再担心黄泛,这就是朱高煦将工部讨要来的原因。

“你这个办法好!俺信任你,交给你放心去办!”

对于朱高煦的‘束水冲沙法’,朱棣眼前一亮,毕竟他在任皇帝的时候,什么工程不管谁修建的,到了最后始终会记在他的头上。

他造反起身当了皇帝,现在最渴望证明自己比朱允炆强。

从宋代三易回河开始,黄河就没消停过,连忽必烈都拿它没办法。

朱高煦的这个“束水冲沙工程”一旦成功,那他朱棣的功绩绝对要添一笔,

“你要调动多少钱粮?”

朱棣目光如炬,朱高煦却轻笑:“我怎么调动,父亲不用管,反正绝不会耽搁北京营造和开发辽东的事情。”

“那就好。”朱棣抓抓大胡子,然后顿了顿:“俺那儿媳妇什么时候到京城?”

“应该比娘她们晚半个月。”提起郭琰,朱高煦脸上也挂上一抹笑意。

不过对此,朱棣却欲言又止,最后才道:“近来不少人在说郭英的事情,你最好在儿媳妇到来前把郭英的事情解决。”

朱棣所说的事情,无非就是郭英谏言朱允炆的事情,甚至对于朱棣这位新君,他也以年老而没有入外廷朝拜。

这样的做法,自然引得不少渤海、燕府的老班底不满,不过对此,朱高煦却又把握将老郭头治理的服服帖帖。

“父亲放心,过两日我就去。”

朱高煦眯了眯眼睛,不知道想出了什么办法。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