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洪熙三年(2 / 2)

靖难攻略 北城二千 309 字 27天前

说难听些,武官中饱私囊很正常,只要不触碰兵卒的军饷,一般来说是不会有人想着去告发的。

王任的府上很忙碌,近百名土人婢女和十余名吏员都在忙着搬运东西,而这些是王任这些年敛下的财富。

事实也诚如他所想,夏季过后去,随着秋雨到来,山东旱情得以缓解,地方赈灾也保障了灾民不至于流离失所。

“不过有一说一,对于这几条铁路,我还是比较担心有些地方难度太大,我们无法通车。”

“既然如此,臣等告退……”

“随后,从开封修建一条经过南阳、襄阳,抵达汉阳的铁路。”

三十二辆马车陆陆续续进入城内,随后朝着一处守卫森严的街巷驶去。

工部、户部各自带来了消息,而消息则是有郭资与黄福传达武英殿。

“王都督佥事,请配合下官这几日接手各地矿区。”

尽管他不认为这次山东的旱情有自己所见的那场旱情严重,但有人隐匿不报就是蒙骗。

刘勉小声询问,朱高煦略微思考便给出答案:“精简过后可以再招募,但数量不能超过两万。”

望着装满金银的仓库,虽然这里面的面积不过三分地,但如果想要将其装满,也最起码需要价值数千万贯的金银铜锭才行。

“至于国债的利息虽然不低,但相较于朝廷在海外的金银收入来说不算什么。”

王任侧过身子,几名兵卒扛着十几个箱子摆到了蒋贵面前。

如此一来,每日的工作量也从八个时辰降低到了七个时辰左右,故此他才能常常出没大明宫和太学。

朱高煦早就想裁汰锦衣卫了,明明人数是西厂的四倍,可情报收集却不如西厂完善。

他去视察了冶金院和建筑院,水泥的强度较之前有了增加,但依旧达不到浇筑高架桥的标准。

这么算来,再过两年,大明人口数量就能破亿,此实乃汉家一统之鼎盛。

兴许是年纪上来了,自觉精力不足的朱高煦也开始渐渐下放府衙一级的奏疏给了六部和司礼监处理,自己只需要查阅修改就行。

留下一句话,朱高煦便带着杨展和亦失哈继续探索起了太学之中其它研究院。

“能!”掌事点了点头,王任闻言颔首道:“既然这样,那你好生操办。”

朱高煦一开口,亦失哈便派人召来了胡纶与另一名色目人。

“这是过去几年东洲宣慰司的文册和账目,请您阅览。”

四川境内将从北边的江油县修建一条经过成都、眉州抵达叙州的铁路,如此一来,四川北部的物资就能运抵长江旁,其他各省物资也能通过长江运抵四川北部。

这段铁路不过八百里,耗银三百四十余万两,三年工期,难度并不算高,毕竟经过的地方都是成都平原的范围。

“这笔钱可以放心的用来修建铁路,但发行必须有度,利息不能超过朝廷所承受的范围。”

蒋贵颔首,也不准备现场就查。

“臣沐阳伯胡纶(指挥使刘勉),参见陛下,陛下万岁……”

在旭日下,一辆辆马车进入了这座耗费大量水泥修建的城池,街道上的女人都是当地人的模样,充满野性。

故此,吩咐了亦失哈与六部将山东旱情控制好后,他便继续埋头处理奏疏,目光紧盯吏治。

他们试过将许多物质添入火药中,但都达不到提升威力的结果。

朱高煦语气略重,胡纶闻言立马作揖退出殿去,只留下刘勉站在原地。

几年的时间过去,他粗壮了许多,年纪也随之上去。

“好,我知道了。”

趁着这个机会将锦衣卫精简,这样反倒能让西厂放开手脚针对国外。

兴许是被朱高煦对付孔府的决绝给吓住了,庙堂上那帮老蛮子倒是没有再找他麻烦,每日只是低着头处理政务。

若是这份奏疏是西厂和锦衣卫的,朱高煦倒也就不说什么了,但这份奏疏来自他返回昆明的好大哥朱高炽,这就让他有些挂不住面子了。

“回陛下,暂时没有进展。”赵淳汗颜,他接手军械院近十六年,但对于火药的研究却一直停留在颗粒黑火药的阶段。

明明只是一座海港,但由于常年运输往来金银铜锭,此地的发展无疑得到了大明朝高度的重视。

“对于开封到郴州这段我是比较有信心的,但郴州到广州需要翻越山岭,我们能否做到问题很大。”

“我准备在西北铁路修抵西安后开始修建西安经洛阳、开封,抵达济宁的中原铁路。”

对于这件事,朱高煦脾气比较大也正常。

“三条铁路合计造价二千七百万贯,郴州至广州路段最少需要十年时间。”

结束西南战事的张纯接手了北洲宣慰司,而接手东洲宣慰司的,却是在吕宋坐了十几年冷板凳的蒋贵。

“陛下,银行储蓄已达一千六百余万贯,许多官吏也放下戒心,开始将俸禄存入其中。”

在他看来这群人不论贪腐,暂时养着,待国库出现问题再动手也不迟。

“南洋、东洋已经开始进行纠察,等这些结束后,纠察就会对小西洋的军队进行纠察。”

在此之前,他得好好收拾自己的东西才行。

“看来,世人都觉得我好大喜功……”

西门港(利马),作为一座新兴没几年的滨海城池,它的规模却并不输一些大明江南之地的大县。

“还万岁呢?”朱高煦将奏疏丢在地上,胡纶心里一紧,不免上前捡起来翻阅。

“宣慰使,这是这次矿区送来的文册……”

“这个季度一共产出黄金二万四千三百二十七两,白银九十二万六千五百二十四两,铜锭……”

对于他们,朱高煦也不准备搞什么迁徙,而是就地安置赈灾。

七月,在蒋贵成功接手东洲宣慰司的时候,胡纶也查清了山东的案子。

刘勉刚刚上任,而且还是从西厂中提拔,这件事自然怪不到他头上,所以只有他自己主动担责了。

黄福是担心朱高煦不满意,郭资是担心朱高煦好大喜功,一口气要把这些铁路全都修建。

夏原吉、黄福这群人并非不好,只是身上总有点儒生的脾气,朱高煦与他们共事还行,相处却觉得难受。

在他没有熟悉兵马前,他暂时还不好对这些金银铜矿下手,但日后可就难说了。

检查的兵卒将密封的车厢打开,里面摆放着大大小小的箱子。

“在此之外,朝廷的三条铁路国债已发行二百三十六万四千余贯,购买超过一年的,已经支付近八万贯利息。”

大明的许多政策已经实施,现在效果来看还不错,去年的人口也稳定新增二百万,远超朱高煦预期。

见状,朱高煦将目光放在了黄福身上,黄福则是给朱高煦带来了好消息。

他在回应去年西厂和杨彬上报的海军帮忙作战一事,朱高煦颔首:

“你自己看着办,你办事我放心。”

他身穿武官袍服上前接旨,同时作揖道:“臣王任,接旨……”

“臣领旨!”刘勉作揖应下,见朱高煦没有继续吩咐什么,这才小心翼翼的离开了武英殿。

“西南铁路无法修通,现在只能另辟蹊径了。”

一名掌事拿着文册走来,兴奋说着王任这几年积累的财富。

再让锦衣卫继续摆烂下去,西厂迟早会被传染。

如果地方发生叛乱,北京只需要两天半的时间就能组织军队抵达南京和西安,最多三天半就能抵达广州,五天就能抵达哈密。

“我现在要你对锦衣卫进行裁汰,裁汰的锦衣卫皆平级授散阶,但世袭降阶。”

“说吧,希望是好消息。”

“臣领命!”

他去年刚收拾孔府,今年山东若是就爆发旱灾引起百姓流离失所,那庙堂上那群老蛮子肯定会抓住这个点不放,引用天人感应之类的说法来攻劾他。

接下来几日,他调派兵马接管了大明在南国设置的大大小小六百多个矿坑,也经过调查得出了东洲宣慰司金银矿的产量。

兴许是早就猜到了结果,对于四条铁路的情况,朱高煦反倒是高兴大于难过。

“赐座……”

简单来说,事实确实和朱高炽形容的一样,山东大部分百姓都有积蓄,但也有许多百姓存不下来积蓄,因此在这场旱情中过得十分狼狈。

朱高煦摸了摸八字胡,尽管已经是不惑之年,但他相貌看上去亦不过三十出头。

尽管说大明朝的国库充盈,绝对可以负担起这些铁路的建造,但这么一来,一旦朝廷遭遇一些类似山东旱情的突发灾情时,无疑会显得十分被动。

“陛下不用忧虑,日后他们自会知道陛下苦心的。”

杨展以一個倾听者的身份倾听着朱高煦的抱怨,不多时等他们走出太学,乘车返回紫禁城的时候,杨展才作揖开口道:

只是面对他的回答,朱高煦颔首表示同意:

“滇越铁路无法修抵昆明诚然可惜,但湖广铁路的郴州至广州段能克服,这已经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

如此一辆辆马车经过盘查,最终进入了这条巷子的最里面。

这个时间不止是军队调动时间,也是各地商品互通的时间。

他相信洪熙一朝留下的“遗产”,足够让后世人知道他是位怎样的帝王。

自哀自怨那不是他,他不做首鼠两端的皇帝。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