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4 两对小夫妻同时分别(2 / 2)

“因为,我喜欢文学,我要写出更好的作品。”

潘银春沉默。

第二天,余桦背上背着被褥,提着旅行包,坐上前往申城的中巴车,然后再火车赶往燕京。

余华去燕京进修,在海盐可是不小的新闻。这事儿最先在文化馆流传,同事之间不免奉承几句,这让她添了几分颜面,冲谈了丈夫离开的不快。

希望进修早点结束,他赶快回来吧。

方明华还是三天之后才踏上前往燕京的火车,临走前还把那台长城电脑以及打印机办了托运,准备带到燕京,空余时间还要写作。

第二天中午达到燕京。

来这里已经是轻车熟路,他先去黄寺院总政大院看望了宋棠棠的姥爷和姥姥,吃了一顿饭,当

到了下午才赶到位于朝阳八里庄南里27号的鲁迅文学院报到。

在鲁院院长办公室里,方明华见到周艾若。

“明华,你终于来了,一路辛苦,周艾若笑着和他握手:“听说你媳妇给生了个双胞胎还是龙凤胎?家里忙吧?把你邀请过来实在是不得已,现在鲁院缺老师啊。”

“缺老师?不会吧?”方明华感到有些惊讶。

“你别急,听我慢慢讲。”

原来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内文坛涌现了一大批青年作家而且取得一定的成绩,诸如莫岩、余华、迟子建等,但他们有个通病:

先天不足,没有上过大学,文化专业水平偏低,知识根底浅,门类单一,呈一种贫血状态,这很不利于他们以后的文学创作。

国家决定培养一批「学者化」的作家——鲁院自然担负起这个责任。这讲习班只是临时之举,明年还要和燕师大联合举办研究生班。

“作家好招,但老师难找。”周艾若继续说道:“不瞒你说,咱们国内无论是老一辈作家,还是高校的教师,对于现在文坛上流行的先锋文学的研究都不够系统和全面,许多老师都是拿你写的那本书做教材,既然如此还不如直接让你本人来讲呢。”

原来如此

方明华只好说自己尽力。

“你看我,一说都是一堆话,你还没休息。”周艾若有些歉意:“我让人安排你的住宿。”

方明华跟着一位工作人员出了院长办公室。

鲁院并不大,就像一个小学,北边一幢五层大楼,南边一座两层小楼,东边一个篮球场,仅此而已。

不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图书馆、食堂.应有尽有。

像方明华这样,从外地赶来教学的老师并不多,绝大多数老师都是燕京人且都是兼职,所以学校并没有准备专门的教师宿舍,只是在五层大楼的四楼——原来是上一期学员的住的宿舍腾几间给他们准备单间。

在工作人员的帮忙下,方明华提着行李来到自己的房间,条件还不错。

房间有20多个平米,带有单独的卫生间。

床、书桌、书柜、衣柜,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两节沙发和崭新的洗脸盆。

“方老师,书柜和沙发是周院长专门给你准备的,这是饭菜票,每月底去学院后勤处领。”工作人员从提的包里拿出一沓饭菜票递给方明华,如果还需要什么,你直接可以去后勤处,周院长说要照顾好你。”

“谢谢,暂时不需要。”

自己是来教书的,不是来享受的,而这条件还算不错。

简单收拾好自己的行李,方明华就在校园里溜达了一圈,其实也就是十几分钟就转弯,然后又回自己宿舍。

在上楼梯的时候碰到几个说说笑笑的青年,其中一个方明华还认识。

余桦。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